沪教版八年级数学第21章教学计划模板第1节第一课时_课题研究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沪教版八年级数学第21...
首页>数学教研>课题研究>沪教版八年...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第21章教学计划模板第1节第一课时

2016-05-24 收藏

提前做好计划安排,有利于新工作的顺利开展,下文为大家整理了沪教版八年级数学第21章教学计划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源于沪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21.1.1平均数第一课时。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内容是用列表、画图等方法整理数据的后继学习,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基础,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公式,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中权的意义,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代表,体会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代表的优势和缺陷。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过程,能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与求异的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学习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理解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

难点: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代表,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法选择:设疑、探究、交流、引导、归纳、拓展。

学法指导:观察思考探究,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比较、发现、归纳。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活动背景,为学生提供巩固知识、评价反馈的空间。

六、教学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展示可以描述数据的统计图表的相关图片。

2.播放2015年4月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15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定成绩的视频与音乐。

教师:介绍背景,提出在这样的比赛中,是如何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以后计算其余得分的平均数才得到选手的最后得分?今天,学习完本节课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了。

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立足学生熟悉的实例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1.活动1:学校环保宣传小组定期对学校的空气含尘量进行检测,下面是某天每隔2h测得的数据:

0.030.040.030.020.040.01

0.030.030.040.050.010.03

根据这几个数据,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描述这一天的空气含尘量的变化?还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来向别人说明这一天的空气含尘量?

2.讲解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个数,那么,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表示(读作:拔)。

即=

3.议一议:人们说女性比男性寿命长是依据什么得出的?

4.活动2:课本第113页例1。

在一次校园网页设计比赛中,八位评委对甲、乙两名选手的评分情况如下:

确定选手的最后得分有两种方案:一是将评委评分的平均数作为最后得分;二是将评分中的一个最高分与一个最低分去掉后的平均数作为最后得分。哪一种方案更为可取?

5.议一议: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容易受什么影响?

6.再次观察活动2中甲、乙两名选手的评分表,分析甲、乙选手各种得分出现的次数:

计算方案一中的甲、乙两名选手得分的平均数,我们可以怎样列式呢?

甲得分

8.8

9.0

9.2

9.5

9.8

出现次数

1

2

3

1

1

乙得分

8.0

9.0

9.2

9.4

9.5

9.6

出现次数

1

1

2

2

1

1

7.活动3: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员一名,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创新

80

75

综合知识

85

80

语言

75

85

⑴如果你是公司经理,根据各人的测试成绩,你会录用谁?

⑵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按1﹕2﹕2的比例来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会被录用?

⑶如果按创新占30%、综合知识占50%、语言占20%来计算各人的测试成绩,那么又是谁会被录用?

8.一般地,对上面的求平均数,可统一用下面的公式

其中分别表示数据 出现的次数,或者表示数据在总结果中的比重,我们称其为各数据的权,叫做这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独立计算问题中数据的平均数,观察折线统计图发现所有的数据在平均数上下波动,它们的偏差之和等于0。感受平均数是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代表。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给予及时评价,并帮助学生归纳,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认真自学课本第113页例1,讨论哪一种方案更为可取,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评分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得到:平均数容易受个别极端数值(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对于问题⑴,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对于问题⑵和⑶,让学生思考,尝试列出算式并计算。

教师根据反馈及时引导和评价,并向学生投影展示解答过程,提醒学生注意规范解题的书写格式。

教师结合公式引导学生说明加权平均数中权的表现形式,探究加权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利用实例,引导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对于活动1中平均数的计算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对于计算的方法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让学生展示交流,教师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价,这样既能发散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平均数这一数据代表的应用。

通过自主学习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为以后在实际问题中选取合理策略做好铺垫。

结合列出的算式引导学生对加权平均数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通过活动3中的例题这一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同一问题中,当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相等时,如果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一样,问题的结果也就不同,体会权的作用,同时在探究例题计算的过程中自觉发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的归纳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难点的突破。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糖果3千克,乙种糖果2千克,丙种糖果5千克混合在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 元。

2.小明所在班级的男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5kg,小亮所在班级的男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2kg,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小明体重是45kg

B.小明比小亮重3kg

C.小明体重不能确定

D.小明与小亮体重相等

学生:认真完成练习展示结果。

教师:关注后进生做题情况并加强个别指导,对学生的反馈给予及时评价。

巩固所学新知识,锻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先由学生回顾与反思,教师再归纳总结。

本节课主要知识内容:

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代表,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3.加权平均数中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数据的权越大,对平均数影响越大。

4.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本质是一致的,算术平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平均数。

回归课本,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先体会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自我整理的学习习惯。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总结,提高独立分析和自主小结的能力。对学生的小结,以表扬和激励为主,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五)分层作业,深化新知

1.必做题:

课本第116页:练习第2题,将第⑴问改为若听力、阅读、写作三项成绩分别按1﹕3﹕2,计入总分,谁的总成绩好。

课本第121页:习题21.1第1、2题。

2.选做题:(两题可任选一题)

⑴调查自己家最近五个月的平均用电量。

⑵请设计一个利用加权平均数方法来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再将其权作适当改变,观察平均数的变化。观察权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学生课后认真完成。

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从课内引申到课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附板书设计:

21.1数据的集中趋势

1.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

如果有n个数那么,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记为(读作:x拔)。

即=

加权平均数

其中分别表示数据出现的次数,或者表示数据在总结果中占的比重,我们称其为各数据的权,叫做这n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例题分析:

投影区

教学设计总体说明:

本节课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原则设计,设计中采取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交流,获取新知应用、反思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力求让学生的兴趣在解决日常问题中产生,让学生的思考在分析真实数据中形成,让学生的理解在集体讨论中加深,让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探究中进行。

1.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落实新课程标准为终极目标,以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数学思维的完善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为依托,以学生的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为主线来构建本课时的教学模式,突出新知识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归纳,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

2.过程设计:

本节课以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15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定成绩的视频与音乐引入,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重要作用,从而引出课题,然后以利用平均数解决三个实际问题的活动为主线,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公式以及加权平均数中权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感悟到一切新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的,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探索,而没有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能力。作业设计,让学生再一次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选做题将所学知识从课内引申到课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学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新取向,从书中学到做中学,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教师可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宽课程资源,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和实践经验的联系。

关于上文提供的沪教版八年级数学第21章教学计划模板,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更多资料请及时关注查字典数学网。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