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30
收藏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2 ~ 64页例1 、 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熟练掌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能重复使用的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小棒、给学生的小礼品等 。学生每人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复习旧知导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引入法等。
复习旧知法导入
1、口算大比拼: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卡片出示)
2、填一填。(课件出示)
(1)1个十和5个一是()。
(2)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17 = 10 + ( ) 13 = ( ) + 10 12 = 10 + ( )
订正第(3)小题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一图四式虽然学过,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这里仍采用老师引导。)
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
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10+3。
师:等于多少?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板书:13-3= 13-10=
师:怎样算?
二、探求新知
1.教师:看来孩子们对前面的知识学得不错。下面这道题有点难度,你们敢不敢来挑战?
教师板书:13+2。
这个算式怎么算呢?请同学们先拿出13根小棒摆在桌子上,再拿出2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那合起来是多少根呢?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先思考,然后和同桌互相说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学中让学生同桌间互相说一下的做法比较容易开展,而且时间效益高。
抽学生上讲台交流算法,学生可能有以下算法
学生曱:13+2=15,因为13再往后数两个数,就是15。
教师:对,我们在计算加法时,可以用这种接着往下数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乙:我是用摆小棒来得到答案的,左边先摆13根,右边再摆2根,合起来就是15根小棒。
教师:下面的同学有没有问题想问?
若学生不能提问,则教师问:你怎么知道合起来就是15根小棒的?
引导学生说出:我把两部分小棒合起来就是1捆零5根小棒,也就是15根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问问题”,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也是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要求。
教师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并在算式下面板书:加数、加数、和,板书后教读2遍。。
教学“试一试”。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练习。
学生操作后,写出答案。教师巡视辅导明了学情。
订正:师问,得数是多少?哪些是接着数,数出答案的请举手?哪些是零头和零头相加算出答案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举手是一个动作语言,无声中让老师明了学生思考的方法。
师问:“我们可以不摆小棒算出得数吗?怎样算呢?”学生总结。
师总结:个位相加,十位上写1.
2、探索不退位的减法的算法。
师用课件出示小棒图。“谁来说一说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
学生说出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师适时板书:15-2=
师:这种算式的计算方法我们还不知道。但我们可以摆小棒看看,就知道怎么算了。大家动手摆一摆吧。
师巡视辅导明了学情。
指名说一说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摆的?怎么算的得数?(学生的计算方法可以多样。)
教师着重让学生理解:“把15分成10和5,用5减去2,再加上10就可以了。”
教学“试一试”。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生做完后师生评议,并总结计算方法。
师:“像这样的式子,怎样计算最快?”
引导学生说出“个位相减,得数的十位写1。”
师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名称,板书后教读2遍。
15-2=13
被减数 减号 减数 差
3、教学例题3.
教师出示例题3主题图,并提问:谁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学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然后说说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同桌交流算法后,师指导全班学生交流。
4、教学例题4.
教师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后,问:谁来 说一说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
学生说出图的意思后并列出算式:13-2+3
师:同桌说一说这道题里的数字是什么意思?这道题应该怎样算?
学生同桌讨论后,师总结算法。
师:这是一道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题目,我们把这种题目叫“加减混合运算”,这样的题目也是从左往右算。
教学例题4下面的“试一试”。学生独立计算后,说说先算那边的。
三、达标反馈
完成课本第63页“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哪些同学表现很棒?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指着课题: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一数学变量的相关性
高一数学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
高一数学柯西不等式1
高一数学补集
高一数学空间向量及其数量积运算
高一数学待定系数法1
高一数学待定系数法2
高一数学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高一数学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高一数学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2
高一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高一数学集合的表示方法
高一数学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高一数学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
高一数学圆柱、圆锥、圆台和球2
高一数学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1
高一数学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高一数学空间向量及其数乘运算
高一数学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3
高一数学弧度制及换算
高一数学排序不等式
高一数学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高一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高一数学诱导公式3
高一数学变化率与导数
高一数学统计
高一数学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2
高一数学柯西不等式2
高一数学成才函数的基本性质之函数的最值
高一数学向量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