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8
收藏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一学期即将过去,这一学期,我们高段数学备课组全体教师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带动下,在大教研组活动的推动下,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和开展备课组活动,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一定的贡献。现就本学期数学高段备课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们能够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及《数学教学理念》教材教法等,并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并组织教师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师们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们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本学期,我们组每位老师都能认真按照“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工作,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一学期下来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进步。本组教师能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贯彻落实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导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组内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真正做到优质资源共享。
在切实抓好教学常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努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教师们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都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他们,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适合的知识,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切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提高全组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我们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办法。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主要由组长负责,每次备课由1名教师选定一个课题并主讲,明确本课题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基本习题,参考教法等。然后,各位教师进行讨论,在集体商议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系统的教案和学案。教案和学案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撰写教案,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后达成共识,之后形成文字形式的教案或电子教案,并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做到了教学资源共享。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每个教师都能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写出有质量的教学反思。
四、努力方向:
1、组内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有待提高,今后我们应在这方面加强学习和训练。
2、组内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继续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技艺与技巧。
4、积极组织同年级的数学活动,如:各种数学竞赛、知识游艺宫、数学思维训练等与数学学习有关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训练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
5、有目的的开展与本备课组相关的小课题研究,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水平。
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励,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把工作搞得更好。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教学随笔推荐
大家都在看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载教案
菱形的判定 教案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案
分式教案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复习课)教案
平均数第二课时 教案
正方形的判定 教案
梯形2教案
正方形(二)教案
正方形的判定定理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二)教学设计
梯形1教案
分式的加减法 教案
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矩形的判定 教案
矩形(四)
分式的加减法教案
教案:正方形的判定
频数与频率教案2
分式的通分教案
矩形的性质
导学案:矩形的性质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 教案3
正方形的判定(四)教案
矩形的性质 教案
正方形(三)教案
平均数第一课时 教案
菱形的判定定理教案
矩形的判定定理教案
八年级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