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关于学生学习左右概念的困难和对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关于学生学习左右概念的困难和对策刚入学的小学生,一般能很好地辨别前与后、上与下等方位,而对于左与右,常常需要和具体事务联系起来才能辨别。如果只有左右的抽象口令,而无具体东西加以支持,则一年级学生常常发生错误。
小学生对左右关系的认识,经过三个阶段:
阶段1(5-7岁)。比较固化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大部分5岁儿童已能辨认自己的左右手和左右脚,但不能辨认对面人的左右。要到7岁才会把自己手脚的左右关系运用到物体的左右关系上。
阶段2(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儿童不仅能够以自己的身体为基准辨别左右,也能以别人的身体为基准辨别左右,同时还掌握了两个物体的方位关系。但这种认识仍是初步而具体的。在辨认别人的左右时,常要依赖自身的动作或表象。在辨别两个物体的左右关系时常有错误。
阶段3(9-11岁)。能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在该阶段,儿童能够正确地指出三个并排放着的客体的相对位置。如知道放在中间的那个物体,即在一个物体的左方,又在另一个物体的右方。
此外,还有一项研究发现,6---7岁是儿童左右方位概念发展的飞跃期。8---9岁儿童已有75%以上能够比较准确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45---346页。
事实与思考:
左右概念的教学人教版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正如相关专家研究的结论:学生能辨认自己的左右手和左右脚,但不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学生能辨别非生命体的事物的左右,但面对图上生命体(动物、人)的左右却难以辨别;另外,当对方与自己不同方向的时候,也难以辨别对方的左右。
从学者的研究来看,从心理发展上来说,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于左右关系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即学生的心理成熟还没有到顺利地达到学习该知识的能力,或者说这一知识超出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这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关。不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六岁入学,下学期平均年龄也只有六岁半。而研究表明:(1)79岁的时候,学生才能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儿童不仅能够以自己的身体为基准辨别左右,也能以别人的身体为基准辨别左右,同时还掌握了两个物体的方位关系。但这种认识仍是初步而具体的。在辨认别人的左右时,常要依赖自身的动作或表象。在辨别两个物体的左右关系时常有错误。(朱智贤)(2)6---7岁是儿童左右方位概念发展的飞跃期。8---9岁儿童已有75%以上能够比较准确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所以,此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无异于揠苗助长,让学生跳一跳仍旧摘不到桃子。而且,对于一般物品的左右和面对生命体的左右的标准不同,对于左右的相对性,六七岁的孩子很难理解。
要解决这一难点:
一、调整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二年级或三年级。8---9岁儿童已有75%以上能够比较准确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二、提前铺垫,家长或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在平时的交流中有意识地多使用左右的概念,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教学中注意多创设情境,多组织游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理解和领悟。
四、延迟评价,在学生拥有了丰富的经验,进行了充分的实践后进行评价,不至于让学生在这一知识上形成负强化,最终有成功的体验。还是引用8---9岁儿童已有75%以上能够比较准确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尽管是同一年龄水平,但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剩下的25%的孩子就需要我们稍稍停下来,等待他,帮助他。
最终实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数学脑筋急转弯:过桥
数学脑筋急转弯:手指受伤
数学脑筋急转弯:篮球鞋
数学脑筋急转弯:夜黑风高的晚上
数学脑筋急转弯:时针和分针重合
数学脑筋急转弯:丢钱
数学脑筋急转弯:渡船
数学脑筋急转弯:超人俯地挺身
数学脑筋急转弯:妈妈买鱼
数学脑筋急转弯:放大镜
数学脑筋急转弯:太阳转动
数学脑筋急转弯:富豪的东西
数学脑筋急转弯:舔冰棒
数学脑筋急转弯:吹蜡烛
数学脑筋急转弯:烟鬼抽烟
数学脑筋急转弯:小朋友游泳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数
数学脑筋急转弯:洪水淹桥
数学脑筋急转弯:棒球比赛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馒头
数学脑筋急转弯:汤姆过生日
数学脑筋急转弯:孩子吃饼
数学脑筋急转弯:宴会握手
数学脑筋急转弯:谁亏了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水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5比0大和0比2大
数学脑筋急转弯:按时吃药
数学脑筋急转弯:裁缝剪呢料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衬衫
数学脑筋急转弯:报纸消息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