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3
收藏
一、 教学内容。
我要讲的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大数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原来对百以内数认识的基础上,把认数的范围从百以内扩展到万以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首先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大数,然后利用正方体这一直观模型的实际操作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了“千”、“万”等数的具体含义。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等活动,学习读写万以内的数。通过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我所要讲的第一课时是学习万以内数的基础,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和万,同时体会大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新课标所要求的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
3、通过“数一数”活动,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新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和万以内数位顺序表。
四、教法和学法。
大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竭力突出实物感知、动脑数数、合作交流等活动,力求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感知新知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促进数学思想的发展。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6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1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4课时)
《找规律》教材分析(第2课时)
《认识图形(二)》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4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4课时)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1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6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课标内容和课标解读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3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8课时)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2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6课时)
《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6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5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课标解读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3课时)
《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