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说教材_说课稿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说...
首页>数学教研>说课稿>人教版小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说教材

2016-10-27 收藏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小丽,来自城关一小。今天,我想就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全册教材作以说明,我准备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特点和体例、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对教材的处理及教学建议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标要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应该达到①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及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②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③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④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考虑到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本册教材要着力达到以下教学目标,我将从三个维度来说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其中,情感目标必须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依托,防止孤立于知识技能之外的生硬的情感教育,理想的情感目标是在落实前两项目标的过程中的一个渗透。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体例

1、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结合计算教学进行解决问题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计算是伴随解决问题产生的。如表内除法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结合编排,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可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的除法计算知识有什么用处,以及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并且感兴趣的素材与情境。

如本册教材主要设计了春游、游乐场、庆祝儿童节、商场购物等场景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增加了学生主动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的内驱力。

3、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练习题的设计,都是图文并茂、新颖丰富。符合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4、增加了“你知道吗”栏目。

这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与人文关怀。5、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无论是例题或练习题中的插图,都很自然地融入德育教育素材,使美好的情操、优良的品质,象无声的细雨,时时滋润学生的心田。

在编写体例上,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框架起来,共安排了九个大的单元,在单元前都有一幅贴近学生生活且富有情趣的单元主题图,每个单元均以小节为基本结构,每一小节内容安排2~3道例题,每单元都精心设计有几个练习,最后,还安排有针对整个单元的一个整理与复习,供学生即时进行巩固与提升。

三、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本册教材采用《标准》划定的四个学习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为主线混编的方式共安排九个单元的新授内容,每个单元细分一下又包涵几个层次的知识点。下面,分领域详细进行解析。“数与代数”这一领域所占的比重最大,该领域中,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是这一领域也是这一册的重点内容。就表内除法这个专题来说,其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见课件)先横着看,表内除法(一)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表内除法(二)是学习除法的第二个阶段,是(一)的继续,其求商的思路和方法同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数目大了些,所以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去完成。再纵着看,表内除法是在上册学生理解并熟记乘法口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和表内乘法一样,都是小学数学最基础和最基本的技能,也是后续将要学习的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用乘法口决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块重要的基石,在整个计算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表内除法教学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关系,关注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另一重点万以内数的认识,则将认数的范围从前三册的20以内、100以内拓展到了一万以内,其涉及的数位知识、数序、读写方法及大小比较等知识点可为高年级教学认识更大的亿以内的数奠定扎实基础,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数感和符号感的建立与培养。

用数学解决问题是在解决前三册含有加、减、乘三种运算的比较简单的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随着一种全新运算—除法的引入,重点学习解决有关平均分及与倍有关的 一步除法应用题或稍复杂的乘除及加减法与除法复合的两步运算应用题,虽然步骤相对来说还比较简单,但如果在此时期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解题思路清晰、有条理的话,我相信到高年级再复杂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在量与计量方面,学习克与千克,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形式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感受和体验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重在激发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进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创造美的意识。

关于实践与综合运用,教材共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这两个活动,其中,“剪一剪”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是在前面刚刚学习“图形与变换”之后,安排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多重”是在学习了克与千克之后,通过让学生在掂一掂、背一背、称一称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这一抽象的概念,从而,建立质量观念。这些感性经验将有助于今后“吨”的教学。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上学期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锐角和钝角,另外,教材还新增了关于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于统计内容,教材在前三册的基础上又安排了一些较大的数据和认识“以一当五“条形统计图与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尤其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学会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作出判断,进行决策,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例2中共有4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这在以前该部分内容中是不曾出现的,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递进,它通过一步步培养学生根据结果提出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逐步让学生明确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我想本册比较关注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能力的培养。教材中诸如此类的安排还有多处,如例2后“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第2、3、4题,让学生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人数多,根据一周内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添加什么图书及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时间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总之,教材在内容与结构上的编排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本册教材每一单元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整个知识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容忽视。

四、教材处理及教学建议

为落实前面提到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从而得以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探索出了以下几点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界限。

为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师在备课时,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用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如在教学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时,可以从学生熟悉而且喜欢的生活场景---游乐场引入,通过观察或回忆小火车、观光缆车、大风车、转椅、秋千、跷跷板等物体运动的路线,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从而抽象出数学概念,然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切地体会和巩固这个概念,可进行知识的延伸,让学生泛举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现象也属于平移或旋转,调动生活积累,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移一移、转一转,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使数学教学回归到了真实的生活当中。

(二)改变新知识的呈现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教学虽然是教材情境的再现,然而,用什么手段,从哪个角度再现情境需要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有时需要化静为动,使课堂焕发生机。

如第六单元的情境图,教材只是把图中豆油、饼干等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以静态形式呈现给我们,以期作为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很难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先让学生到超市等场所购买或观察自己喜欢的物品,并根据外包装上的标示记录下它的质量,然后动手掂一掂,初步感受一下它大致有多重。上课伊始汇报交流各自所收集到的一些物品的质量,紧接着引发大家思考,从大家汇报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知道了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有的甚至还发现了克和千克的字母表示法,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 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进一步探究成为可能。

(三)尊重知识的系统性,关注持续发展

高水平的教师善于整体建构,低水平的教师只能零打细敲,为了做好前后教学的衔接工作,教师要站在知识系统性的角度审视教材,理清知识链,要适当地调整教学顺序,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完善知识的系统性,便于学生有效地建立认知结构,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例如,有关“倍”的三类应用题,教材上是这样安排的,把“倍”的认识安排在第三册学的乘法口决教学之后,学生用“几个几”来理解“几倍”的概念,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安排在本册表内除法(二)中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之后,“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在本册及至三年级甚至以后的教材中也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可是有关习题却频频出现,这样的编排,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教师应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之后,增加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例题教学,并加强三类应用题的对比教学,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有关倍数的问题,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注重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拓展思维能力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挖掘自己的教学智慧,创造性地对教材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将其延伸拓展,充分挖掘这些练习在培养学生思维等方面的价值,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本册教材P58.8教师可对本题进行改造与拓展延伸,增加问题,问题(3)今年妈妈比小红大几岁?问题(4)去年妈妈比小红大几岁?当学生完成四个小题后,让学生观察(1)、(2)小题与(3)、(4)小题的不同点,在比较中体验到:两人的年龄差是永远不变的,而倍数是会变化的。接着提出问题过四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几倍?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观察算式:35÷5=7、36÷6=6、40÷10=4,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体会到:两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倍数逐步变小的规律。

(五)提供实践活动的体会,培养实践能力。

在设计练习时,我们要突破教材练习的限制,可改变总是一成不变地布置书面作业的传统做法,多布置一些实践操作题如观察、折纸、制作、拼摆等。如:回去量一量你的床铺的长度、测测自己的体重,背背你的同桌,用弹簧称称称你的书包并掂一掂有多重,云市场买一千克的水果,自制一个活动角,制作乘法口决练习转盘,回去照镜子感受镜面对称的规律,在自己的手帕上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等。因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充满童趣的操作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六)关注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有了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才有可能在积极的思维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不过是数学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更应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这样的话语几乎散在于各个单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这就需要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意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灵活选取有关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编者编写意图也正在于此,那要想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我觉得,只有创建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学生才想问;只有善待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敢问、爱问,有了教师的精心点拨与引导,学生才会问,久而久之,良好提问习惯便逐步养成,提出的问题也会由简单浅显向有价值、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深层次发展,这样的好习惯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七)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和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事实表明,造成学生间成绩悬殊的关键原因在于诸如兴趣、动机、意志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因此,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这就需要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得到意志锻炼,建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如除法概念教学、教材提供了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富有情趣与吸引力的情境素材,如班级春游分糖果、分汽水、租船游玩,小动物就餐分筷子等,这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喜悦心情,又可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自动手进行平均分,增强了参与探究的内驱力,这样,学生就在以情境素材为依托、以数学活动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本之中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发展,在看、说、做、玩的过程中愉快地理解了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入全新运算—除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培养新理念下学习数学的行为习惯也是本册教学目标之一,教学中除继续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等习惯外,还要重视培养认真读懂文字图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等习惯,这些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促成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更好地自主建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要牢固树立起这方面的观念,形成相应的教学行为,才能落实到每课教学之中。

总之,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的空间,教师既要尊重新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关键是要始终将学生的发展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学生而动,应情意而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相信,只要我们以“课标”精神为指导,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深钻教材,就一定会让孩子们发现数学之美、生活之美!

以上是我对本册教材的几点拙见,不足之处还恳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