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15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试卷分析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无锡市2015初二年级...
首页>教学经验>试卷分析>无锡市20...

无锡市2015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6-10-25 收藏

无锡市2015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只需把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处)

1.16的算术平方根是()

A. ±4 B. ﹣4 C. 4 D. ±8

2.下列图案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3.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它的一个底角度数为()

A. 20° B. 50° C. 80° D. 100°

4.下列四组线段中,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 4,5,6 B. 2,3,4 C. ,3,4 D. 1, ,3

5.3184900精确到十万位的近似值为()

A. 3.18×106 B. 3.19×106 C. 3.1×106 D. 3.2×106

6.若点P(a,a﹣3)在第四象限,则a的取值范围是()

A. a<0 B. a>3 C. ﹣3<a<0 D. 0<a<3

7.如图,已知BC=EC,∠BCE=∠ACD,如果只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C,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

A. AB=DE B. ∠B=∠E C. AC=DC D. ∠A=∠D

8.如图,已知△ABC(AB<BC<AC),用尺规在AC上确定一点P,使PB+PC=AC,则下列选项中,一定符合要求的作图痕迹是()

A. B.

C. D.

9.若A(x1,y1) 、B(x2,y2)是一次函数y=ax﹣2x+1图象上的不同的两个点,记m=(x1﹣x2)(y1﹣y2),则当m<0时,a的取值范围是()

A. a<0 B. a>0 C. a<2 D. a>2

10.八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如图摆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l将这八个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则该直线l的解析式为()

A. y=﹣x B. y=﹣ x C. y=﹣ x D. y=﹣ x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只需把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处)

11.计算: =.

12.写出一个大于1且小于2的无理数.

13.已知点P的坐标是(2,3),则点P到x轴的距离是.

14.如图,△ABC中,CD⊥AB于D,E是AC的中点,若AD=6,CD=8,则DE的长等于.

15.如图所示,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且AB=15,BD=17,则点D到BC的距离是.

16.如图,射线OA、BA分别表示甲、乙两人骑自行车运动过程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图中s、t分别表示行驶距离和时间,则这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相差km/h.

17.如图,△ABC中,AB=AC=13,BC=10,D为BC中点,DE⊥AB于E,则DE=.

18.如图,在一张长为5cm,宽为4cm的长方形纸片上,现要剪下一个腰长为3cm的等腰三角形(要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长方形的一个顶点重合,其余的两个顶点在长方形的边上),则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长为cm.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6分.请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1)计算: ;

(2)求(x﹣3)2=16中的x的值.

20.如图,点D是△ABC的边AB上一点,点E为AC的中点,过点C作 CF∥AB交DE延长线于点F.求证:AD=CF.

21.如图,在∠AOB内找一点P,使得点P到∠AOB的两边距离相等,且使点P到点C的距离最短(尺规作图,请保留作图痕迹).

2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过(1,3)和(2,1)两点,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

(1)求直线l的函数关系式;

(2)求△AOB的面积.

23.某工厂计划生产A,B两种产品共10件,其生产成本和利润如下表:

A种产品 B种产品

成本(万元/件) 2 5

利润(万元/件) 1 3

(1)若工厂计划获利14万元,问A,B两种产品应分别生产多少件?

(2)若工厂计划投入资金不多于44万元,且获利多于14万元,问工厂有哪几种生产方案?

(3)在(2)的条件下,哪种生产方案获利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

24.在△ABC中,AB、BC、AC三边的长分别为 , , ,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同学在解答这道题时,先画一个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再在网格中画出格点△ABC(即△ABC三个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处),如图1所示.这样不需求△ABC的高,而借用网格就能计算出它的面积.

(1)△ABC的面积为.

(2)若△DEF的三边DE、EF、DF长分别为 , , ,请在图2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相应的△DEF,并求出△DEF的面积为.

(3)在△ABC中,AB=2 ,AC=4,BC=2,以AB为边向△ABC外作△ABD(D与C在AB异侧),使△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线段CD的长为.

25.一列快车由甲地开往乙地,一列慢车由乙地开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匀速运动.快车离乙地的路程y1(km)与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中线段AB所示.慢车离甲地的路程y2(km)与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中线段AC所示.根据图象进行以下研究.

解读信息: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km;

(2)线段AB的解析式为;两车在慢车出发小时后相遇;

问题解决:

(3)设快、慢车之间的距离为y(km),求y与慢车行驶时间x(h)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26.【问题背景】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120°,∠B=∠ADC=9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

60°,探究图中线段BE,EF,FD之间的数量关系.

小王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结AG,先证明△ABE≌△A DG,再证明△AEF≌

△AGF,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

【探索延伸

如图2,若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 ∠BAD,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结论应用】

如图3,在某次军事演习中,舰艇甲在指挥中心(O处)北偏西30°的A处,舰艇乙在指挥中心南偏东70°的B处,并且两舰艇到指挥中心的距离相等.接到行动指令后,舰艇甲向正东方向以6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进,舰艇乙沿北偏东50°的方向以80海里/小时的 速度前进,1.5小时后,指挥中心观测到甲、乙两舰艇分别到达E,F处,且两舰艇与指挥中心O之间夹角∠EOF=70°,试求此时两舰艇之间的距离.

【能力提高】

如图4,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B=AC,点M,N在边BC上,且∠MAN=45°.若BM=1,CN=3,则MN的长为.

四、附加题

27.如图,已知A(a,0),B(0,b)分别为两坐标轴上的点,且a、b满足a2+b2﹣12a﹣12b+72=0,OC:OA=1:3.

(1)求A、B、C三点的坐标;

(2)若点D(1,0),过点D的直线分别交AB、BC于E、F两点,设E、F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E、xF,当BD平分△BEF的面积时,求xE+xF的值;

(3)如图2,若M(2,4),点P是x轴上A点右侧一动点,AH⊥PM于点H,在BM上取点G,使HG=HA,连接CG,当点P在点A右侧运动时,∠CGM的度数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请求其值,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无锡市2015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只需把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处)

1.16的算术平方根是()

A. ±4 B. ﹣4 C. 4 D. ±8

考点: 算术平方根.

分析: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 解:∵42=16,

∴16的算术平方根是4.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一 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就是其正的平方根.

2.下列图案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考点: 轴对称图形.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利用排除法求解.

解答: 解:A、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B、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C、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图形两部分折叠后可重合.

3.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它的一个底角度数为()

A. 20° B. 50° C. 80° D. 100°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 由已知顶角为80°,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它的一个底角的值.

解答: 解:∵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

∴它的一个底角为(180°﹣80°)÷2=50°.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列出方程求解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四组线段中,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 4,5,6 B. 2,3,4 C. ,3,4 D. 1, ,3

考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分析: 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验证两小边的平方和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即可.

解答: 解:A、42+52≠6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

B、22+32≠64,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

C、( )2+32=4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符合题意;

D、12+( )2≠3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5.3184900精确到十万位的近似值为()

A. 3.18×106 B. 3.19×106 C. 3.1×106 D. 3.2×106

考点: 科学记数法与有效数字.

分析: 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是易错点,由于3184900有7位,所以可以确定n=7﹣1=6.

解答: 解:3184900精确到十万位的近似值为3.2×107,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以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有效数字的确定方法.

6.若点P(a,a﹣3)在第四象限,则a的取值范围是()

A. a<0 B. a>3 C. ﹣3<a<0 D. 0<a<3

考点: 点的坐标.

分析: 根据第四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大于零,纵坐标小于零,可得不等式组,根据姐不等式组,可得答案.

解答: 解:由点P(a,a﹣3)在第四象限,得

解得0<a<3,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决的关键,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7.如图,已知BC=EC,∠BCE=∠ACD,如果只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C,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

A. AB=DE B. ∠B=∠E C. AC=DC D. ∠A=∠D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 先求出∠ACB=∠DCE,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ASA,AAS,SSS)逐个判断即可.

解答: 解:∵∠BCE=∠ACD,

∴∠BCE+∠ACE=∠ACD+∠ACE,

∴∠ACB=∠DCE,

A、根据BC=CE,AB=DE,∠ACB=∠DCE不能推出△ABC≌△DEC,故本选项正确;

B、因为∠ACB=∠DCE,∠B=∠E,BC=CE,所以符合AAS定理,即能推出△ABC≌△DEC,故本选项错误;

C、因为BC=CE,∠ACB=∠DCE,AC=CD,所以符合SAS定理,即能推出△ABC≌△DEC,故本选项错误;

D、因为∠A=∠D,∠ACB=∠DCE,BC=CE,所以符合AAS定理,即能推出△ABC≌△DEC,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能理解和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ASA,AAS,SSS,难度适中.

8.如图,已知△ABC(AB<BC<AC),用尺规在AC上确定一点P,使PB+PC=AC,则下列选项中,一定符合要求的作图痕迹是()

A. B.

C. D.

考点: 作图—复杂作图.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利用PA+PC=AC,PB+PC=AC得到PA=PB,则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得到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于是可判断C正确.

解答: 解:∵点P在AC上,

∴PA+PC=AC,

而PB+PC=AC,

∴PA=PB,

∴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所以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P.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作图﹣复杂作图:结合了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基本作图方法解决问题.

9.若A(x1,y1)、B(x2,y2)是一次函数y=ax﹣2x+1图象上的不同的两个点,记m=(x1﹣x2)(y1﹣y2),则当m<0时,a的取值范围是()

A. a<0 B. a>0 C. a<2 D. a>2

考点: 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分析: 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知,当k<0时,判断出y随x的增大而减小.

解答: 解:∵A(x1,y1)、B(x2,y2)是一次函数y=ax﹣2x+1=(a﹣2)x+1图象上的不同的两点,m=(x1﹣x2)( y1﹣y2)<0,

∴该函数图象是y随x的增大而减小,

∴a﹣2<0,

解得 a<2.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要根据函数的增减性进行推理,是一道基础题.

10.八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如图摆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l将这八个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则该直线l的解析式为()

A. y=﹣x B. y=﹣ x C. y=﹣ x D. y=﹣ x

考点: 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正方形的性质.

分析: 设直线l和八个正方形的最上面交点为A,过A作AB⊥OB于B,B过A作AC⊥OC于C,易知OB=3,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已知条件求出A的坐标即可得到该直线l的解析式.

解答: 解:设直线l和八个正方形的最上面交点为A,过A作AB⊥OB于B,B过A作AC⊥OC于C,

∵正方形的边长为1,

∴OB=3,

∵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l将这八个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S△AOB=4+1=5,

∴ OB?AB=5,

∴AB= ,

∴OC= ,

由此可知直线l经过(﹣ ,3),

设直线方程为y=kx,

则3=﹣ k,

k=﹣ ,

∴直线l解析式为y=﹣ x,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了面积相等问题、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正方形的性质,此题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作AB⊥y轴,作AC⊥x轴,根据题意即得到:直角三角形ABO,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AB的长.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只需把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处)

11.计算: = ﹣3 .

考点: 立方根.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根据(﹣3)3=﹣27,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 =﹣3.

故答案为:﹣3.

点评: 此题考查了立方的知识,属于基础题,注意立方根的求解方法,难度一般.

12.写出一个大于1且小于2的无理数   .

考点: 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专题: 开放型.

分析: 由于所求无理数大于1且小于2,两数平方得大于2小于4,所以可选其中的任意一个数开平方即可.

解答: 解:大于1且小于2的无理数是 ,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 了无理数的估算,现实生活中经常需要估算,估算应是我们具备的数学能力,“夹逼法”是估算的一般方法,也是常用方法.

13.已知点P的坐标是(2,3),则点P到x轴的距离是 3 .

考点: 点的坐标.

分析: 根据点到x轴的距离是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可得答案.

解答: 解:点P的坐标是(2,3),则点P到x轴的距离是3,

故答案为:3.

点评: 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点到x轴的距离是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点到y轴的距离是点的横坐标的绝对值.

14.如图,△ABC中,CD⊥AB于D,E是AC的中点,若AD=6,CD=8,则DE的长等于 5 .

考点: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勾股定理.

分析: 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C,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解答.

解答: 解:∵CD⊥AB,AD=6,CD=8,

∴AC= = =10,

∵E是AC的中点,

∴DE= AC= ×10=5.

故答案为:5.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勾股定理,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5.如图所示,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且AB=15,BD=17,则点D到BC的距离是 8 .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在直角△ABD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D的长度.首先过点D作DE⊥BC于E,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DE=AD,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 解:如图,在直角△ABD中,∠A=90°,AB=15,BD=17,则由勾股定理得到:AD= = =8.

过点D作DE⊥BC于E,

∵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

即AD⊥BA,

∴DE=AD=8,

∴点D到BC的距离是8.

故答案是:8.

点评: 此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

16.如图,射线OA、BA分别表示甲、乙两人骑自行车运动过程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图中s、t分别表示行驶距离和时间,则这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相差 4 km/h.

考点: 一次函数的应用.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根据图中信息找出甲,乙两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进而求出速度即可.

解答: 解:根据图象可得:

∵甲行驶距离为100千米时,行驶时间为5小时,乙行驶距离为80千米时,行驶时间为5小时,

∴甲的速度是:100÷5=20(千米/时);乙的速度是:80÷5=16(千米/时);

故这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相差:20﹣16=4(千米/时);

解法二:利用待定系数法s=k甲t+b,s=k乙t,

易得得k 甲=16,k乙=20,

∵速度=路程÷时间

所以k甲、k乙分别为甲、乙的速度

故速度差为20﹣16=4km/h

故答案为:4.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根据已知得出甲乙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是解题关键.

17.如图,△ABC中,AB=AC=13,BC=10,D为BC中点,DE⊥AB于E,则DE=   .

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 首先连接AD,由△ABC中,AB=AC=13,BC=10,D为BC中点,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即可证得:AD⊥BC,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D的长,又由DE⊥AB,利用有两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相似,可证得△BED∽△BDA,继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DE的长.

解答: 解:连接AD,

∵△ABC中,AB=AC=13,BC=10,D为BC中点,

∴AD⊥BC,BD= BC=5,

∴AD= =12,

∵DE⊥AB,

∴∠BED=∠BDA=90°,

∵∠B是公共角,

∴△BED∽△BDA,

∴ ,

即 ,

解得:DE= .

故答案为: .

点评: 此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此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作出辅助线,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18.如图,在一张长为5cm,宽为4cm的长方形纸片上,现要剪下一个腰长为3cm的等腰三角形(要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长方形的一个顶点重合,其余的两个顶点在长方形的边上),则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长为 3 ,2 ,  cm.

考点: 图形的剪拼.

专题: 分类讨论.

分析: 因为等腰三角形腰的位置不明确,所以分(1)腰长在矩形相邻的两边上,(2)一腰在矩形的宽上,(3)一腰在矩形的长上,三种情况讨论.(1)△A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直接利用直接勾股定理求解即可;(2)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E边上的高BF,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结论;(3)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F,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底边.

解答: 解:分三种情况计算:

(1)当AE=AF=3时,如图:

∴EF= =3 ;

(2)当AE=EF=3时,如图:

则BE=4﹣3=1,

BF= = =2 ,

∴AF = =2 ;

(3)当AE=EF=3时,如图:

则DE=5﹣3=2,

DF= = = ,

∴AF= = = ,

故答案为: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矩形的角是直角的性质和勾股定理的运用,要根据三角形的腰长的不确定分情况讨论,有一定的难度.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6分.请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1)计算: ;

(2)求(x﹣3)2=16中的x的值.

考点: 实数的运算;平方根;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原式第一项利用平方根定义计算,第二项利用负指数幂法则计算,最后一项利用零指数幂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2)方程利用平方根定义开方即可求出解.

解答: 解:(1)原式=5﹣3﹣1=1;

(2)方程开方得:x﹣3=±4,

解得:x=7或x=﹣1.

点评:此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20.如图,点D是△ABC的边AB上一点,点E为AC的中点,过点C作CF∥AB交DE延长线于点F.求证:AD=CF.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证明题.

分析: 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1=∠F,∠2=∠A,求出AE=EC,根据AAS证△ADE≌△CF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推出即可.

解答: 证明:∵CF∥AB,

∴∠1=∠F,∠2=∠A,

∵点E为AC的中点,

∴AE=EC,

在△ADE和△CFE中

∴△ADE≌△CFE(AAS),

∴AD=CF.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ASA,AAS,SSS.

21.如图,在∠AOB内找一点P,使得点P到∠AOB的两边距离相等,且使点P到点C的 距离最短(尺规作图,请保留作图痕迹).

考点: 作图—复杂作图;垂线段最短;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使P到∠AOB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即画它的角平分线,使点P到点C的距离最短,即过C点作∠AOB的角平分线垂线,垂足就是点P的位置.

解答: 解:作∠AOB平分线,过点C作∠AOB平分线的垂线)交点P即为所求.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作图﹣复杂作图,垂线和角平分线的作法.这些基本作图要熟练掌握,注意保留作图痕迹.

2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过(1,3)和(2,1)两点,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

(1)求直线l的函数关系式;

(2)求△AOB的面积.

考点: 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分析: (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即可;

(2)根据解析式求得A、B的坐标,进而求得OA、OB的长,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得即可.

解答: 解:(1)设直线l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k≠0),

把(1,3),(2,1)代入得

解方程组得 …(3分)

∴直线l的函数关系式为y=﹣2x+5;

(2)在y=﹣2x+5中,

令x=0,得y=5,

∴B(0,5),

令y=0,得x= ,

∴ ,

∴S△AOB= AO?BO= × ×5= .

点评: 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是本题的关键.

23.某工厂计划 生产A,B两种产品共10件,其生产成本和利润如下表:

A种产品 B种产品

成本(万元/件) 2 5

利润(万元/件) 1 3

(1)若工厂计划获利14万元,问A,B两种产品应分别生产多少件?

(2)若工厂计划投入资金不多于44万元,且获利多于14万元,问工厂有哪几种生产方案?

(3)在(2)的条件下,哪种生产方案获利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

考点: 一次函数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1)设生产A种产品x件,则生产B种产品有(10﹣x)件,根据计划获利14万元,即两种产品共获利14万元,即可列方程求解;

(2)根据计划投入资金不多于44万元,且获利多于14万元,这两个不等关系即可列出不等式组,求得x的范围,再根据x是非负整数,确定x的值,x的值的个数就是方案的个数;

(3)得出利润y与A产品数量x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增减性可得,B产品生产越多,获利越大,因而B取最大值时,获利最大,据此即可求解.

解答: 解:(1)设生产A种产品x件,则生产B种产品(10﹣x)件,于是有

x+3(10﹣x)=14,

解得:x=8,

则10﹣x=10﹣8=2(件)

所以应生产A种产品8件,B种产品2件;

(2)设应生产A种产品x件,则生产B种产品有(10﹣x)件,由题意有:

解得:2≤x<8;

所以可以采用的方案有: , , , , , ,共6种方案;

(3)设总利润为y万元,生产A种产品x件,则生产B种产品(10﹣x)件,

则利润y=x+3(10﹣x)=﹣2x+30,

则y随x的增大而减小,即可得,A产品生产越少,获利越大,

所以当 时可获得最大利润,其最大利润为2×1+8×3=26万元.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题意的能力,关键从表格种获得成 本价和利润,然后根据利润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根据第二问中的利润和成本做为不等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分别求出解,然后求出哪种方案获利最大从而求出来.

24.在△ABC中,AB、BC、AC三边的长分别为 , , ,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同学在解答这道题时,先画一个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再在网格中画出格点△ABC(即△ABC三个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处),如图1所示.这样不需求△ABC的高,而借用网格就能计算出它的面积.

(1)△ABC的面积为 3.5 .

(2)若△DEF的三边DE、EF、DF长分别为 , , ,请在图2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相应的△DEF,并求出△DEF的面积为 5.5 .

(3)在△ABC中,AB=2 ,AC=4,BC=2,以AB为边向△ABC外作△ABD(D与C在AB异侧),使△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线段CD的长为   .

考点: 勾股定理.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1)如图1,运用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直接求出△ABC的面积,即可解决问题.

(2)如图2,类似(1)中的方法,直接求出△DEF的面积即可解决问题.

(3)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运用勾股定理直接求出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

解:(1)如图1,△ABC的面积=

=9﹣3﹣1﹣1.5=3.5,

故答案为3.5.

(2)如图2,△DEF的面积=3×4﹣

=12﹣1.5﹣2﹣3=5.5.

故答案为5.5.

(3)如图3、4、5,分别求出CD的长度如下:

CD=2 或CD=2 或CD=3 ,

故答案为 .

点评: 该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及其应用问题;牢固掌握勾股定理是灵活运用、解题的基础和关键.

25.一列快车由甲地开往乙地,一列慢车由乙地开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匀速运动.快车离乙地的路程y1(km)与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中线段AB所示.慢车离甲地的路程y2(km)与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中线段AC所示.根据图象进行以下研究.

解读信息: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450 km;

(2)线段AB的解析式为 y1=450﹣150x ;两车在慢车出发 2 小时后相遇;

问题解决:

(3)设快、慢车之间的距离为y(km),求y与慢车行驶时间x(h)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考点: 一次函数的应用.

分析: (1)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得出结论为450km;

(2)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1=k1x+b1,利用待定系数法解答即可,根据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解答;

(3)根据题意得出函数解析式,画出函数的图象即可.

解答: 解:(1)由图象可得: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450km;

(2)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1=k1x+b1,可得;

解得: ,

故线段AB的解析式为 y1=450﹣150x (0≤x≤3);

设两车在慢车出发x小时后相遇,可得:

450÷( )=x,

解得:x=2,

答两车在慢车出发2小时后相遇;

故答案为:(1)450;(2)y1=450﹣150x;2;

(3)根据题意得出y与慢车行驶时间x(h)的函数关系式如下:

其图象为折线图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运用,待定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运用,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运用,解答时认真分析读懂函数图象的意义是关键.

26.【问题背景】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120°,∠B=∠ADC=9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

60°,探究图中线段BE,EF,FD之间的数量关系.

小王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结AG,先证明△ABE≌△ADG,再证明△AEF≌

△AGF,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 EF=BE+FD ;

【探索延伸

如图2,若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 ∠BAD,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结论应用】

如图3,在某次军事演习中,舰艇甲在指挥中心(O处)北偏西30°的A处,舰艇乙在指挥中心南偏东70°的B处,并且两舰艇到指挥中心的距离相等.接到行动指令后,舰艇甲向正东方向以6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进,舰艇乙沿北偏东50°的方向以8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进,1.5小时后,指挥中心观测到甲、乙两舰艇分别到达E,F处,且两舰艇与指挥中心O之间夹角∠EOF=70°,试求此时两舰艇之间的距离.

【能力提高】

如图4,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B=AC,点M,N在边BC上,且∠MAN=45°.若BM=1,CN=3,则MN的长为   .

考点: 四边形综合题.

分析: 探索延伸: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接AG,证明△ABE≌△ADG,得到△AEF≌△AGF, 证明EF=FG,得到答案;

结论应用:连接EF,延长AE,BF相交于点C,证明EF=AE+FB,计算EF的长度,得到答案;

能力提高:在△ABC外侧作∠CAD=∠BAM,截取AD=AB,连接CD,证明△ACD≌△ABM,得到CD=BM,求出ND的长度,得到答案.

解答: 解:问题背景:EF=BE+FD.

探索延伸:EF=BE+FD仍然成立.

证明:如图2,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接AG

∵∠B+∠ADC=180°,∠ADG+∠ADC=180°,

∴∠B=∠ADG,

又∵AB= AD,

在△ABE和△ADG中,

∴△ABE≌△ADG.

∴AE=AG,∠BAE=∠DAG,

又∵∠EAF= ∠BAD,

∴∠FAG=∠FAD+∠DAG=∠FAD+∠BAE=∠BAD﹣∠EAF,

=∠BAD﹣ ∠BAD= ∠BAD,

∴∠EAF=∠GAF.

在△AEF和△AGF中,

∴△AEF≌△AGF.

∴EF=FG.

又∵FG=DG+DF=BE+DF.

∴EF=BE+FD.

结论应用:如图3,连接EF,延长AE,BF相交于点C,

在四边形AOBC中,

∵∠AOB=30°+90°+20°=140°,∠FOE=70°= ∠AOB,

又∵OA=OB,∠OAC+∠OBC=60°+120°=180°,符合探索延伸中的条件,

∴结论EF=AE+FB成立.

即,EF=AE+FB=1.5×(60+80)=210(海里)

答:此时两舰艇之间的距离为210海里.

能力提高:如图4,在△ABC外侧作∠CAD=∠BAM,截取AD=AM,连接CD,

则△ACD≌△ABM,

∴CD=BM=1

由以上可知,MN=ND,

∵∠ACD=90°,CD=1,CN=3,

∴MN= .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四边形知识的综合运用,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理解方位角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注意规律的总结和运用.

四、附加题

27.如图,已知A(a,0),B(0,b)分别为两坐标轴上的点,且a、b满足a2+b2﹣12a﹣12b+72=0,OC:OA=1:3.

(1)求A、B、C三点的坐标;

(2)若点D(1,0),过点D的直线分别交AB、BC于E、F两点,设E、F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E、xF,当BD平分△BEF的面积时,求xE+xF的值;

(3)如图2,若M(2,4),点P是x轴上A点右侧一动点,AH⊥PM于点H,在BM上取点G,使HG=HA,连接CG,当点P在点A右侧运动时,∠CGM的度数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请求其值,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考点: 一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 (1)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可求得a和b,可求得A、B坐标,再由条件可求得OC的长,可求得C的坐标;

(2)过F、E分别向x轴引垂线,垂足分别为M、N,可证明△FMD≌△END,可得MD=ND,可求得xE+xF的值;

(3)连接MA、MC,过C作CT⊥PM于T,证明△CMT≌△MAH,可证明△CGT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求得∠CGM=45°.

解答: 解:

(1)∵a2+b2﹣12a﹣12b+72=0,

∴(a﹣6)2+(b﹣6)2=0,

∴a=b=6,

∴A(6,0),B(0,6),

∴OA=6,且OC:OA=1:3,

∴OC=2,

∴C(﹣2,0);

(2)如图2,过F、E分别向x轴引垂线,垂足分别为M、N,

∵当BD平分△BEF的面积,

∴D为EF中点,

∴DF=DE,

在△FMD和△END中

∴△FMD≌△END(AAS),

∴MD=ND,

即1﹣xF=xE﹣1,

∴xE+xF=2;

(3)不改变,理由如下:

如图3,连接MA、MC,过C作CT⊥PM于T,过M作MS⊥x轴于点S,

∵M(2,4),C(﹣2,0),A(6,0),

∴S(2,0),

∴MS垂直平分AC,

∴MC=MA,且MS=SC,

∴∠CMA=90°,

∴∠CMT+∠AMH=∠TCM+∠CMT=90°,

∴∠TCM=∠AMH,

在△CMT和△MAH中

∴△CMT≌△MAH(AAS),

∴TM=AH,CT=MH,

又AH=HG,

∴MT=GH,

∴GT=GM+MT=MG+GH=MH=CT,

∴△CGT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GM=45°,

即当点P在点A右侧运动时,∠CGM的度数不改变.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主要知识点有点的坐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在(1)中配方得到非负数的和为0是解题的关键;在(2)中确定出D为EF的中点是解题的关键,构造全等三角形可找到点E、F横坐标的关系;在(3)中构造三角形全等,证得△CGT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