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4
收藏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小编准备了高一上学期数学期末必背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点击进入》》高一期末复习知识点
核心问题 | 子问题 | 设计意图 | 呈现方式 |
1.看到集合两字,你能想到什么呢? | 1.与集合论有关的数学文化; 2.以前曾经谋面的集合问题、课本中的实例等; 3.共性元素、集合 | 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体验感悟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适当适时的添加一点数学文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核心问题和子问题1由教师给出,其他问题视学生的当堂反映做决定,如果学生的举例已足够丰富,可不看教材中的实例。 |
2.我们该如何简洁、准确地表示一个集合呢? | 1.自然语言有何优点和缺点呢? 2.我们能否用更为简洁的数学符号语言(集合语言)来翻译自然语言呢? 3.如何根据集合的不同特点来恰当的选择不同的表示方法呢? | 此处将集合的表示方法前移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学生在理解了集合的含义之后,最直接的认知冲突可能是如何表示一个集合,而不是集合元素有何特性(三性)。 | 在解决地一个核心问题时,学生会列举很多实例,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将一些实例写在黑板上,既有数集又有点集,既有有限集又有无限集(可以不提这些概念),这样就可以为问题2的解决做好铺垫。 |
3.集合的元素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 | 1集合与集合的元素之间可以用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呢? 2.身材较高的人能构成一个集合吗?为什么? 3.数字1,2,1,4,2,3能构成一个集合吗? | 掌握了集合的表述方法,学生自然会关注元素与对应集合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调整(相对教材而言)相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此处是想以任务驱动法引出集合元素的三性。 | 子问题1,2由教师直接给出,其他问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来。 |
4.你能提出一个新问题吗? | 1.任何一个集合都既可以用列举法表示,又可以用描述法表示吗? 2.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图形语言之间有何关系? 2.有哪些常见的数集和点集?如何表示? |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 希望完全由学生提出。当然,鉴于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教师也可以适时启发。 |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教案2
1.2.2 映射 教案2
1.3.1 奇偶性1 导学案
1.2.2 函数的表示法 教案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复习)》导学案
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学案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案2
1.3.1 函数的最大(小)值 教案1
1.2.2 函数的表示法 教案2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案4
1.3.1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学案
1.3.1 函数的奇偶性 教案2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导学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导学案含答案
《1.2.2函数的表示法(3)》导学案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案1
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 学案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导学案含答案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学案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案3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导学案
第三章 《不等式》复习小结
1.3.1 函数的单调性 教案1
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2 学案
1.3.1 奇偶性导学案普通班用 导学案
《1.2.2函数的表示法(1)》导学案
1.2.1 函数的概念 学案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案2
1.2.2 映射 导学案1
《1.2.1函数的概念(2)》导学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