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7
收藏
【摘要】初三数学两圆的公切线教案通过学习本课两圆内公切线长的求法进一步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掌握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两圆外公切线的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外公切线和两圆外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入)
很多机器上的传动带与主动轮、从动轮之间的位置关系,给我们以一条直线和两个同时相切的形象.(这里是一种简单的数学建模,了解数学产生与实践)
(二)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1、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给出两圆的外公切线、内公切线以及公切线长的定义:
和两圆都相切的直线,叫做两圆的公切线.
(1)外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同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外公切线.
(2)内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两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内公切线.
(3)公切线的长:公切线上两个切点的距离叫做公切线的长.
2、理解概念: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有何区别与联系?
(2)公切线的长与公切线又有何区别与联系?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的概念有类似的地方,即都是线段的长.但公切线的长是对两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是以两切点为端点;切线长是对一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是切点,另一个端点是圆外一点.
(2)公切线是直线,而公切线的长是两切点问线段的长,前者不能度量,后者可以度量.
(三)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
组织学生观察、概念、概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添写教材P143练习第2题表.
(四)应用、反思、总结
例1、已知:⊙O1、⊙O2的半径分别为2cm和7cm,圆心距O1O2=13cm,AB是⊙O1、⊙O2的外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求:公切线的长AB.
分析:首先想到切线性质,故连结O1A、O2B,得直角梯形AO1O2B.一般要把它分解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再用其性质.(组织学生分析,教师点拨,规范步骤)
解:连结O1A、O2B,作O1AAB,O2BAB.
过 O1作O1CO2B,垂足为C,则四边形O1ABC为矩形,
于是有
O1CC O2,O1C= AB,O1A=CB.
在Rt△O2CO1和.
O1O2=13,O2C= O2B- O1A=5
AB= O1C= (cm).
反思:(1)转化思想,构造三角形;(2)初步掌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O1、⊙O2外切于P,直线AB为两圆的公切线,A、B为切点,若PA=8cm,PB=6cm,求切线AB的长.
分析:因为线段AB是△APB的一条边,在△APB中,已知PA和PB的长,只需先证明△PAB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使问题得解.证△PAB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APB中有一个角是90(或证得有两角的和是90),这就需要沟通角的关系,故过P作两圆的公切线CD如图,因为AB是两圆的公切线,所以CPB=ABP,CPA=BAP.因为BAP+CPA+CPB+ABP=180,所以2CPA+2CPB=180,所以CPA+CPB=90,即APB=90,故△APB是直角三角形,此题得解.
解: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CD
∵ AB是⊙O1和⊙O2的切线,A、B为切点
CPA=BAPCPB=ABP
又∵BAP+CPA+CPB+ABP=180
2CPA+2CPB=180
CPA+CPB=90即APB=90
在 Rt△APB中,AB2=AP2+BP2
说明:两圆相切时,常过切点作两圆的公切线,沟通两圆中的角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当两圆外离时,外公切线、圆心距、两半径之差一定组成(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以上答案都不对.
此题考察外公切线与外公切线长之间的差别,答案(D)
2、外公切线是指
(A)和两圆都祖切的直线 (B)两切点间的距离
(C)两圆在公切线两旁时的公切线 (D)两圆在公切线同旁时的公切线
直接运用外公切线的定义判断.答案:(D)
3、教材P141练习(略)
(六)小结(组织学生进行)
知识:两圆的公切线、外公切线、内公切线及公切线的长概念;
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求外公切线长的能力;
思想:转化思想.
(七)作业:P151习题10,11.
中考数学应用题复习方法
初中几何中的最值问题解析
给数学学习效果不佳的同学的几点建议
中考数学如何判定三角形相似
用三角形的面积桥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中考数学解题时的注意事项和解法技巧
如何培养学生几何逻辑思维能力
直角三角形概述
中考复习数学巧用两段法
中考数学复习的六个原则
中考如何避免不该丢失的分数
初中数学几何一般证题途径
初中数学几何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
学好初中“几何”的关键是什么?
初中几何的符号语言
中考数学第三轮复习的形式和要求
中考数学如何做好分类讨论题
初中几何“相交线、平行线”释疑
多项式的四则运算
几何基础的公理与公设
初中数学几何定理
列代数式五点注意
中考数学应试技巧及心理调整
初中数学代数 概率与统计
初三学生怎样复习数学
求不规则四边形面积的两种方法
一次函数的定义与定义式
初中数学几何 三视图的对应规律
复习指导 中考数学注意七个问题
谈初中数学总复习三阶段的策略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