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5
收藏
《读统计图表》是二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简单统计表、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两种单式条形统计图,学会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难点是分析统计表中数据变化情况,并作出合理预测。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及学生学情的分析。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理念的指引下,教学中我创设了两个活动:读统计图和读统计表,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建构知识。
在设计统计图表时,我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素材,例如: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学生每天睡觉时数等等,这些有的是学生经历过的、有的是有所了解的、或是很想进一步了解的通过读由这些素材提供数据形成的统计图表,学生很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发现数学信息,到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提出建议或进行预测,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我在课前预测,孩子难以明确到底统计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有什么作用。学生往往只能看到统计表中众多的数据,而没有把最核心的数学问题找出来。通过统计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找出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这个也是最有价值的。而找到其他的相关信息并不是不重要,也是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
教学本部分知识后我发现,正如预测的那样,学生不完全明晰,到底进行统计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自己的教学来分析,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在教学中对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意识未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而把重点放于了读统计图上;
其二,虽然也进行了一些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教学,但是没有把这种教学形成统计教学的习惯,即教师缺乏这种统计链的意识。
这样,本节课虽然按目标达成了对统计图的理解,但是学生却因为获得统计方面的知识的不完整性,使得学生缺乏应用于生活中的意识。
这样看来,要想进行统计的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本的设计意图,还要能够跳出课本,把相关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学生的突破口。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北师大第二册人民币活动课课件
青蛙吃害虫课件北师大版小学第二册
北师大第二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如何连加、连减练习
北师大第二册购物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乘车加减混合应用题练习一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算式填空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加法练习课件
北师大版小学第二册有趣的图形
北师大第二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如何连加、连减例题一
北师大第二册乘车加减混合练习一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及应用练习一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一分钟口算题库(加减法)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练习二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连加运算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小熊选择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乘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二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乘车加减混合应用题练习二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如何连加、连减例题二
北师大第二册认识人民币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捞大鱼游戏(加减法)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套圈(加减法)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学前准备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题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1.3动物餐厅比较大小
北师大第二册乘船连加、连减练习二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快餐算钱游戏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认识图形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统计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加减法小棒教学课件
北师大第二册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练习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