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表内乘法(一)》解读及重难点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二上:《表内乘法(一)...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二上:《表...

二上:《表内乘法(一)》解读及重难点

2015-12-07 收藏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在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数感。初步形成运算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培养学生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口算表内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二、课标解读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遵循儿童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发展基本规律基础上,提供大量同数相加的现实情境,架起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桥梁,突出乘法意义的本质,使学生更加明白乘法的意义。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面学习6~9的乘法口诀做好方法上上的准备,也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一)通过情景图,提供丰富而生动的直观表象,使学生形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突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1.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促使学生概括加法算式的特征,以此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沟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为理解乘法意义打下基础。

2.关注学生的直观经验。组织学生进行多样的,有层次的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加强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水平,深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在活动和练习中,巩固相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在算式比较和意义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水平。

(二)在生活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的兴趣,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乘法口诀的必要性,从而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编制口诀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乘法口诀的价值

1.利用教材上生动形象的实物图,旧知引入,利用几个相同数相加的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得数的由来,为编制乘法口诀积累感性经验。

2.在点子图、乘法算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抢答、汇报,让学生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通过讨论、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逐步形成规范乘法口诀.

3.加强对学生记忆乘法口诀时,结合点子图的直观特点,再进行抽象练习,体会乘法口诀的应用价值.

4.强化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的联系。教师可借助点子图的模型,写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将两者对应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乘法口诀

5.用多种方法加强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利用教材呈现的实物图,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再次让学生体验乘法口诀的价值,同时激起继续学习乘法口诀的愿望。结合点子图、算式、乘法口诀相对照排列,感受编制乘法口诀的规律,体会特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三)设计丰富、有趣有层次的练习,突出对乘法运算的合理选择和乘法口诀熟练运用

1.借助生动形象的直观情境,指导学生全面、有序观察,收集信息,能正确根据信息灵活选择运算的方法和口诀的运用,提高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能力。

2.结合教材的现实情境,感受数据的特点,表征对情境的理解,积累感性经验,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区分四则运算和乘法算式的运用方法,巩固对乘加、乘减式题运算的熟练掌握。

(四)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和表达,重视培养学生的四能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研究素材,关注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即学生是如何理解和认识问题,能否说明选择方法的道理,进行数学表达和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情境模型、摆学具或画图等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理解题意,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具体的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再结合图用概括的语言表征数学问题,将自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以外显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与运算意义进行联系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初步培养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能根据运算的意义,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通过检测学习效果,组织学生全面回顾自己的收获

1.组织学生把所学的乘法口诀进行整理,分组交流,引导整理全面而有序,在交流中让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乘法口诀表,发现规律,沟通与乘法算式的联系,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内容,全面检测学习的效果,巩固根据乘法运算的意义和乘法口诀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熟练掌握所学2~6乘法口诀基础上,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注重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会回顾自己的收获。在练习和交流中,分享知识收获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展示的机会。

重难点突破

一、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

突破建议:

乘法与加法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通过3个层次来理解了乘法运算的意义。

动作水平。

用小棒摆一摆3个4、4个3,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感受相同加数与个数的区别。

(2)映象水平。

教师出示直观图片,学生概括出几个几,再写出加法、乘法算式。

符号水平。

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直接改为乘法算式。

如:6+6+6=()()=()()

二、理解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突破建议:

(1)比较3+3+3+3+3=15与35=15,这两个算式的数据有何不同?第二个算式的5表示什么意义?你喜欢哪一种算式?为什么?

(2)为什么和+看齐来很像但又不一样?

(3)根据表述写算式。

2个4相加 2与4相乘 2个4相乘

三、理解乘法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突破建议:

经历逐步累加几个5的计算的过程,通过箭头表示累加的过程,并反复追问:几个5相加得数是多少?

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引出规范的乘法口诀,体验乘法口诀简洁、规范、朗朗上口的特点。

注意:在书写乘法口诀时运用汉字;乘法口诀将较小的乘数放在前面;采用小九九减轻了学习负担。

四、熟记5、2、3、4的乘法口诀

突破建议:

(1)按顺序背诵口诀,找到口诀的规律:后一个口诀比前一个口诀多一个几,如:3的口诀中,后一句的积比前一句的积多一个3。

(2)将口诀补充完整。

将口诀的后半部分或前半部分补充完整,做到灵活运用。

一五( )

三五( )

( )五二十

( )五一十

二三( )

四( )二十

( )三得六

( )四得八

(3) 以对口令或开火车的形式练习乘法口诀,先师生对,再生生对。

五、熟练运用2、3、4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建议:

(1)做一做的第2题: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2)练习十一第8题。

1个秋千坐2人,2个秋千坐()人,3个秋千坐()人,4个秋千坐()人。

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乘法口诀意义的认识,如二三得六,不仅可以表示2个3是6,还可以表示3个2是6。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过的乘法口诀。

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也是确定怎样计算的依据,因此必须清楚地把握情境的特征。

突破建议:

(1)呈现坐木马的情境,让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并提出问题:4个木马一共做了多少个小朋友?

学生列式,重点理解33+2=11和34-1=11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并用小棒摆一摆,领悟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2)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思考: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它们的意义有何异同处?

七、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建议: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既可以用乘加,也可以用乘减列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看图列式: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二上:《表内乘法(一)》解读及重难点(5)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列出不同的算式。

横看:63+5 64-1

竖看:45+3 46-1

(3)练习十二第5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较哪个图形中灰色的正方形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编制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

突破建议:

(1)出示豆荚,获取信息:每个豆荚有6颗豆子,一共有6个豆荚。以列表的形式将豆子的颗数填在相应的豆荚数的下面,说说自己的发现。根据发现来编制口诀。

(2)按顺序背诵口诀,找到口诀的规律。

(3)师生对口诀,不仅对后半部分,也要对前半部分,提高学生对口诀的熟练程度,如:

二六( ) ()六十八

九、通过画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

突破建议:

出示例题:

?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有2排桌子,一排5张,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根据题意先画图(指导学生用最简洁的符号代替物体,提高学习的效率),然后进行比较,每道题中的4与5分别表示什么?(第1题中表示4个5,第2题中表示1个5和1个4。)再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2)出示类似的问题巩固解题方法。

?大合唱节目有3排,每排8人,一共有多少人?

?舞蹈节目有2排,一排3人,一排8人,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先独立解决,指定一名学生板演,然后学生进行评价汇报(注意用语言叙述表征数学问题),最后谈谈在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