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收藏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书笔记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公倍数》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练习》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考前复习动员老师讲话
《长方形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
2019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老师2019工作述职(工作总结)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简单的统计》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游园活动总结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十进制计数法》数学教案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工作小结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图》数学教案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和数的运算》数学教案
教研活动研讨稿 如何让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真正高效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数学教案
期末工作反思 如何有效复习一年级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复习计划2019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笔 复习前的最后一课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容积》数学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