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数学教学要向生活靠拢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为什么数学教学要向生活...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为什么数学...

为什么数学教学要向生活靠拢

2009-01-07 收藏

为什么数学教学要向生活靠拢

(1)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物化”。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概念、原理、法则)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走出去回归自然,讲进来现身说法等动态课型,要不断更新手段,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物化”。

1、走出课,回归自然。

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把数学知识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

如:教学“利息”一课,我把课堂搬到银行,先把学生分成四组,选好组长,联系好参观地点及帮助我们释疑的校外辅导员(在银行工作的)。再带领学生参观调查,积累些金融方面的感性知识,了解利息、利率、本金、本息、活期、整存整取等银行所用的专用名词,最后引导到怎样求利息上来,学生掌握方法后,立即帮银行叔叔算一算利息,看看结果是否正确。这样的课堂模式使了解、领会、掌握、应用一条龙,学生学得既高高兴兴又扎扎实实。

2、请进课堂,现身说法。

语文教学中有个表演法,语文老师常常请学生把课文中的词、句、片章表演出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让学生借助动作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意境。我常把表演法请进数学课堂,来个现身说法,让学生耳濡目染。

表演可以是个体表演或集体表演,也可以音项表演或综合表演,要根据研究的数学对象而定。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我采用单项集体表演,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大家就举起右手,方向指右边,一个、二个、三个手指来表示。举起一个、二个、三个左手指,就表示把一个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象、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的。”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手段,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做一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化时少,效果好。

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我们教师首先要拥有数学意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基础和前提,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关键。让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变禁锢、封闭的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与社会天地相接壤的数学大课堂。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现代社会,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它的基本语言是数学。数学将成为21世纪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刚愎自用须也只有向生活靠拢,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活力,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一、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向靠拢

《我国数学教学将作重大变革》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关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中提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针对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较普遍的弊端:

1、教与学分离现象严重。

教师只顾埋头讲课,却很少过问学生如何“学”;学生只知道跟着“学”,也从不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学”,为什么只能这样“学”。即使有时教师也考虑到学生的“学”,也只是以教法来定学法,而不是以学法来定教法。

<>

2、数学教学公式化。

如简便计算:12×25,我们教学学生看到25想到4,把12拆成3乘4,如有的学生把12拆成2乘6,算成12×25=2×25×6这样对不对呢?象应用题教学,数量关系分析就太细、太深奥,不少老师还非要让学生按:“要求什么,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这样的模式去思考分析不可。这样太刻板,太公式化的教学,使得不少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使得一些原本喜欢数学的学生也产生了厌学情绪,大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

3、惟“应试而教”。

为了对付考试,不少老师授课只注重考试的内容,不考试的内容干脆不教;只重结论,不重思维过程;只重课内,不重视课外;数学课变成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课。

4、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一方面有的教材内容太抽象,不少内容的选材离学生的日常、学生生活太远,学生感到很陌生;另一方面教师处理教材不够灵活,太依赖于教材,教法太单一,课堂教学大都停留在封闭的教室里,只重视基础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尤其是忽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与用严重脱勾。

二、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为了什么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我认为主要是为了以下两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保持在人身上内在的永恒的原动力,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途径是多方面的,我想着重从“冲破‘纯数学课’的模式”这个角度来加以说明。

数学教学要以大数学的教育观为指导,要打破“纯数学课”的界限,联系一些生活实际,一些科学知识,使数学教学与其他各科知识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如讲加减法时,可介绍我国的三级火箭,由于一级火箭推力不够,三级连加起来,推力就能把人造卫星送上天;讲到圆周率,除了介绍祖冲之,还可以介绍1996年用电脑已算到小数点后面42亿多位,还尚未发现它的数学排列究竟有没有规律,讲到圆柱体积计算时,可介绍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灯泡壳中灌满水,再将水倒入圆柱形量杯中,从而测出灯泡的体积的故事,讲到比的时候,可介绍一些黄金比的知识等等。也可把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有意无意地编成题目介绍到数学课来,如奥运知识、利息税、人口增长情况等等,使学习数学与学习语文、常识、体育、美术等有机结合,让枯燥的数学在故事、绘画、音乐、游戏等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领会、掌握、应用。

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纯数学课”的框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魅力无穷,减少了学生接受知识时的“压抑感”和“被动状态”。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

2、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卫国同志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一文中提到:“人们对数学的需要将发生变化,对具体计算的要求降低了,而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要求提高了;对解决问题过程中,逻辑推演的要求降低了,而实际问题模型化以及运用模型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要要求提高了。”

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教学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新课结束后,我就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回家作用:和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去超市购物,帮妈妈付钱,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又如:六年级学了“折扣”以后,出示了这样一题:小明打算去新华书店买《十万个为什么?》可是他只有56元钱,按原价只能买8本,但到了新华书店门口看到这样一块广告牌:“凡在本店一次性购收满30元者9折优惠;满60元者8折优惠。”请你帮小明算一算该怎么买最合适:为什么?

<>

象这样的习题,学生必须跳出一般的思考方式,要对题中所提供的数据加以分析、采集并作出判断,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流畅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