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3
收藏
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练习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10加几及其减法掌握地较快,但对十几加几及其减法接受就较慢,主要原因应是10加几的探究方法与10以内的加法相似,算理相同,而十几加几的探究方法,算理却是不大相同的,学生短时间内难以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我做了针对性的讲解,效果却仍然不好。而且使得这一环节的教学花费的时间就较多,导致认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巩固训练因时间不够而无法充分教学。
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的多媒体课件就有画蛇添足之举了,使得学生准备的学具(小棒)并未充分发挥起作用。课后仔细斟酌发现若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棒自主探索10加几,虽很费时,但学生自己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式肯会更牢固,教学效果可能会很好。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感悟到一下几点: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孩子在快乐中练习。
我想,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自然而然,学生想说、乐说,平等自由地对话的局面就此打开。
2.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活动,解放学生的眼、与手、口、耳。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适当运用游戏、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动”中学。
让学生动手操作很重要,特别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尤其重要,儿童很多的思维活动不能脱离具体的动作、具体的物体或具体的情境,他们往往是边看,边动手,边思考,如果他们看不着物体或停止操作就可能停止思维。儿童常常用动作来代替思维,可以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
3.组织富有情趣的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
习题的单调或者说习题的模仿与套用等,学生学起来容易产生消极和疲劳等情绪,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的趣味练习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尽量地多一些问题解决,少一些机械操作。
我想: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来组织教学,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肢体语言以及眼神等来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也是我们要做的努力!
教科书第32页、33页-第二单元巩固
教科书第29页到31页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测量之第七课时《生活中的数学》
第一单元测量人教版好教案案例(第一课时)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万以内进位加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第4册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可能性》教案及反思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吨的认识--测量第6课时
数学广角108一109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范文案例教案
《估计》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精品案例
解决问题(一)99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导学案例教案
第3课时(三)千米的认识
24页例题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第5册全册总复习及习题练习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周长》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教案第5册《掷一掷》教学设计
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练习课
人教版三上数学《周长》精品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及反思
《测量》人教版好教案案例(第二课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时间的计算》人教版教案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导学案《毫米的认识》资料
三年级数学下册《近似数》教学实录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测量第四课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