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收藏
设计说明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属于小数加减法的第2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旨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在小数加减法中不能遵循末位对齐的道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以下特点:
1.以旧引新,唤醒认知。
通过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的道理,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同化新知。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根据例题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例2时,结合具体情境,巧妙运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先尝试计算,再交流讨论,最后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收集的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唤醒认知
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小数加减法,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例2中的两个问题,学生读题后,列出算式。
①6.45+8.3= ②8.3-6.45=
(2)引导学生根据课堂活动卡,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交流。(见课堂活动卡)
(3)学生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通过交流,发现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不能像整数加减法那样只要末位对齐就说明数位对齐了,而是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小组2:我们小组也同意他们的说法,比如列竖式计算6.45+8.3的时候,如果只考虑末位对齐,那就出现8.3的十分位和6.45的百分位对齐了,这就错了,所以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
小组3:我们小组在计算第二道题的时候发现,当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而减数百分位上有数的时候,要先在被减数的百分位上添0占位再进行计算,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可知这样并不影响小数的大小。
2.总结方法。
小数加减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可以省略不写。
设计意图:先根据问题直接列式,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计算,在交流讨论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知识加工的过程中逐步接纳了新知识,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苏科版八年级上2.1勾股定理(2)几种证明图示
苏科版数学八上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ppt课件之一
二元一次方程的图象解法(苏科版八年级上)
苏科版八年级上《矩形、菱形、正方形》
苏科版八年级上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小结与思考课件和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中心对称图形》复习3
苏科版八年级上1.4.1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
苏科版八年级上《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
2014秋苏科版数学八上4.3《实数》ppt课件4
苏科版八年级上《中心对称图形》复习2
2014秋苏科版数学八上4.3《实数》ppt课件5
苏科版八年级上5.1函数--5.3一次函数的图象课文练习
苏科版八年级上2.1勾股定理(2)
苏科版八年级上《线段、角的轴对称性》(一)
苏科版八年级上2.3平方根(第一课时)
苏科版八年级上《轴对称的性质》
2014秋苏科版数学八上4.3《实数》ppt课件3
苏科版八年级上1.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
苏科版八年级上第一章轴对称图形复习课
苏科版数学八上3.4《平行四边形》ppt课件
苏科版数学八上3.5《矩形、菱形、正方形》ppt课件
苏科版八年级上《图形的旋转》
苏科版八年级上《数据的集中程度》(复习)
苏科版八年级上《勾股定理》第一课时PPT课件
苏科版八年级上《中心对称图形》复习1
2014秋苏科版数学八上5.1《物体位置的确定》ppt课件1
苏科版八年级上2.2神秘的数组
苏科版数学八上3.4《平行四边形》ppt课件之二
2014秋苏科版数学八上5.1《物体位置的确定》ppt课件3
苏科版数学八上3.3《设计中心对称图案》ppt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