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摸球游戏_说课稿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首页>数学教研>说课稿>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摸球游戏

2016-11-11 收藏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究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材的可塑性很强,给每一位教师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创设了摸球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测—实践—验证的过程,从而感受到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设计的内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最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思路清晰明确。

本节设计思路如下。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2.构建新知。

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摸到盒子里的球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是非常有益的。

3·应用拓展。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可能性,建立知识模型。最好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都能得到良好的体验,真正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的教学条件非常优越,教学设施也非常先进,已基本实现现代化教学。学生都来自于城市,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所以产生了个体差异。但整体来说学生的素质较好,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挑战。学生都喜欢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习,所以我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活动:抛硬币。

师:二年级时我们学习过“抛硬币”,我将硬币抛向空中,落地后哪面朝上?(学生争先恐后地猜测)

生1:正面朝上。

生2:反面朝上。

生3: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师: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得可真快啊!说得非常好,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师:现在箱子里有9个白球,1个黄球,摸出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学生略作思考后猜测,并跃跃欲试,都想亲自摸一摸)

生1:可能是白球。

生2:可能是黄球。

生3: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生4:白球多,所以很可能摸到白球。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摸球游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导入,通过猜测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复习了旧知识,同时也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基础。猜测摸球的结果不统一,这样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引导探究,实践体验

1.活动一。

师:同学们积极性这样高,下面就让你们都来摸一摸。记录自己摸到的结果,并与小组内的成员说一说摸到的情况。(小组长组织小组内4人,每人都摸20次并记录摸到的结果。)

师:看看你们记录的结果,能和别人说说你摸球的情况吗?

生1:我摸到的可能是白球。

生2:我摸到的可能是黄球。

生3:我摸到的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生4:白球多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但有时也能摸到黄球,只不过次数少。

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活动,每个人都表达自己的观点,把自己摸到的实际情况与别人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尝试、探索、观察、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感知到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

2.活动二。

师:这个盒子里有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猜一猜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生1:可能摸到的是白球。

生2:白球的可能性大些,黄球可能性小些,红球的可能性最小。

师:你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真的很棒!下面我们来实际摸一摸,检验一下我们的判断是否正确,好吗?

(学生自主活动,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可能性的大小。)

师: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吗?次数越多越是这样,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些,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小。

3.活动三。

师:这里有一个转动转盘(三分之一是黄色,三分之二是蓝色),转动指针最可能指到什么颜色?看谁用语言表达得好!

生:可能转到蓝色,也可能转到黄色。

生:可能转到蓝色,也可能转到黄色,但转到蓝色的可能性大。

师:说得真好,我想请几名同学来试试好吗?

(设计意图知识是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的,在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充分感知可能摸到白球、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红球,但是可能性有大有小;指针指向蓝色的可能性大等,再次感知不确定现象,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来完成几道题好吗?(投影出示练一练第1题)我这准备了五个箱子(8白2红;5白5红;2白8红;10红;10白),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是什么样呢?

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同学们的想法不太一样,打开书第85页,自己来完成第1题。你们可要认真啊!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生1:左侧的都和“可能是白球”连;“10红”和“一定不是白球”连;“10白”和“一定是白球”连。

生2:我有不同意见,“8白2红”应该和“很可能是白球”连,因为白球多;“5白5红”和“可能是白球”连,因为它们一样多;“2白8红”和“白球的可能性很小”连,因为白球少。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并且给以掌声。

生1:但是这三个箱子中都有可能摸到白球啊?

生2:你连得不够确切,是可能,但我是根据可能性的大小来连的。

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通过刚才的辩论,能看出同学们已经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了。同学们学得不错,做题也很认真。对了,我们大庆的冬天下雪吗?

生:下雪。

师:那武汉、海南呢?

学生七嘴八舌,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三地下雪的情况吗?

生1:大庆的冬天一定下雪。

生2:武汉的冬天可能下雪。

生3:海南的冬天不可能下雪。

师:很好。我们的身边有好多好多的事情,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一说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吧?

生1:我偶尔会感冒。

生2:人一定会死去。

生3:公鸡不可能下蛋。

生4:地球不可能爆炸。

生5: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

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把学习的气氛又推向了新的高潮。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并且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你们课后做一个小调查,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实践活动的基础,再通过此环节的师生、生生交流、讨论,学生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下主动地理解、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且让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描述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深了应用意识。把哈尔滨改成大庆,使学生更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增加了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了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不同的意见引发的矛盾,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为了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独立完成活动,获得良好的体验。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节课是由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猜想、观察、想像、分析、验证等思考方式亲自体验、感知,得到事件发生是不确定的,并且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我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应用拓展部分,学生不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得到了很好的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了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也造成了个别学生“搭便车”的情况,不利于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发展,还有待改进。

〖案例点评〗

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也很到位。

整个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究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是很重要的过程,这个教案充分体现了动手做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大量的活动中去体验、去理解。

课堂气氛始终保持在宽松、愉悦的状态,师生关系融洽,为学生探究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这也是本节课成功的一个关键。教师真正走下了讲台,与学生共同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本节课较好地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从教案上看描写的活动一、二、三略显单薄一些。其实,正是在学生经历了充分的活动之后,才能较好地体会哪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一些。因此,期望读者对这几个活动环节特别要加以重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