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论文:从一次失败的小组合作中想到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优秀论文:从一...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优...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从一次失败的小组合作中想到

2016-10-28 收藏

 《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已频繁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本人也尝试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合作学习的研究。[课的介绍]《锐角和钝角》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第一课时。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本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对角进行分类,使学生充分感知锐角和钝角。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找角—给角分类—创造角—欣赏生活中的角。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进一步感知和认识锐角和钝角。为了让“角”这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的脑子里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力图体现学生课堂中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于是在“创造角”的环节上,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这个环节。

我设想学生在这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互相启发、交流、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通过合作,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更加高涨,潜能定会充分发挥,学习的过程一定会充满情趣。

这节课我实践了两次,第一次是下乡送教,满怀着信心与希望,把自己教学设计付诸于课堂。可是事与愿违,我的理念与自己的行动竟然有着天壤之别。

第一次实践

不会合作,遭遇尴尬

[片断一]创造角

我先布置任务:请每个小组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材料来创造角。在小组内一块儿讨论你们用哪些方法创造了角?

材料有:

同学们可以折、画、或者拼来创造你的角。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创造角。

学生纷纷打开学具袋,争着拿小棒,看到一些小朋友问教师要图钉,也争着跑上来要。当我看着第三小组准备打开学具袋时,第八小组那边传来一个小男孩的叫喊声:“老师,老师,她不给我小棒!” 小女孩毫不示弱跟着喊:“老师,他抢我的纸!”我赶紧走过去,他们两人已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抢到了一块……。紧接着又有一组喊:“老师他抢我的笔……。”我有点生气,这么混乱的局面,差点儿要晕过去了。连我的声音都很难传到学生的耳朵里,我无可奈何、无计可施,美丽的预想化成了泡影。我匆匆收拾“残局”,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而自己的教学任务才完成一半,最后只能自己唱独角戏,匆忙完成这次的教学。

[反思]整节课下来,我强烈地感受到“教师教得真累,学生学得好苦”。 小组合作的气氛不是“杂乱”就是“沉闷”,有两个孩子在创造角时为争论一张纸竟然花了六分钟。以至于后面的实践操作根本无法进行。在后面的练习时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独立、正确地完成,小结整理的时候也只是生搬硬套,不能举一反三。自认为这是我教学以来最失败的一节课,心理非常懊恼,它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在我心理打了一个结:“这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无法在课堂中实施。”我不断的自我反思,仔细琢磨,反复思考,总结这次失败的合作教学。

本堂课教师的初衷是想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初衷虽好,但教师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大,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的概率大增,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往往习惯于走预先设计好的“路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混乱时常常是自乱阵脚。在片断一“创造角”这一环节上,若是教师事先能点拨学生。如教师稍做提示:“三角板可以用来拼一拼角,纸可以用来折一折角,也可以用小棒搭一搭角”,可能这样做会给学生潜意识里提供一些创造的源泉,不至于接下来学生进入“创造”这个环节,面对那么多材料而束手无策。

本堂课学生的合作混乱开局,仓促收场。因此,从理念转变到行动的落实,需要教师考虑、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作为教师,必须精心考虑、周密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引导水平。

第二次实践

享受合作,获得成功

第二次实践是在自己教学的班中进行的。在自己教学的班级我已经做了一个学期的“低段合作学习的研究”,学生由于有一定的合作技能、合作基础,设置这样的环节学生当然是能充分享受合作,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片断三]创造角(锐角、钝角、直角)

 师:

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袋里有料袋里有纸

小棒,三角板、纸条和图钉。

先听清要求:独立思考(你打算用什么材料来创造)两人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可以折、画、或者拼来创造你的角,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创造角。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

 (各组都非常积极地投入到这次创造角的活动中,两人合作创造完角后,在组内四人一个接一个地说着自己的想法,有些同学没有完成的,组内其他同学也跟着帮助他)

在学生的合作中发现A组:我们两人用钉子和纸条做了一个活动角,他们两人在纸上画了三个角。我们组一共有两种方法了。

B组:我们两人合作用三角板拼了这些角,还用小棒搭了锐角、钝角和直角。他们两人画了角。我们组想出了三种方法。

C组:我们两人用纸试着折出了这几个角,还用小棒搭了角,他们还用自己身体做了人体角。

其他组的汇报基本与他们相近。

[反思]通过两人、四人的智慧,学生们想到了折角、做角、拼角、摆角、画角,又通过交流,共享,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了做、折、拼、摆、画的方法,在这样的学习中合作,学生们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合作,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带来的快乐。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仅获得的知识,更多的是享受到合作带来的快乐。

从一次失败的合作中也使自己想到了,教学中要实施合作学习,需要:

一、

在民主、互动、宽松的氛围中,形成真正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教学课堂,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可以增进彼此间知识,情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

二、达成“共同愿景”,形成合作学习的需要

合作学习的需要和有效性取决于学习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共同愿景”,即具有共同目标指向的愿望,以及个人具有实现这一共同目标的可能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目标,就可以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每一次合作,教师需要事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教学目标包含着学习目标,并切实使学生的学习任务真正具有合作性,使学生确实感受到“我需要与同学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产生新的灵感,使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三、合作前“独立思考”,提高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还没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激发小组合作的欲望。如在片断1中,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创造角的方法之前,可以先留出几分钟,问问孩子们,“看着这些材料你准备怎么样去创造,你想知道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吗?”当学生有了合作的自我需要时,此时再组织小组内的同学一起探讨,效果也许会更佳。学生心理初步有了想法,可能合作就会有意识地去进行,学生的合作能力也随之提高。

四、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协调合作过程

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需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我们的合作学习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迎合新课程需要,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