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合作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合作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合作

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合作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合作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合作《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普遍接纳,并逐步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好多的讨论仍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往往是老师刚宣布小组讨论,几个学生就很快凑到一起,满教室吵吵嚷嚷,各人都在讲,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教师一喊停,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发言的学生仍是“我认为……”,“我觉得……”,而不是“我们组的意见怎么样……”这样的小组讨论根本不能产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其原因是: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以供商榷。

一、合理分组,形成角色认知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习小组应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以4人一组比较好,一般不超过6人,全班若干个小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在每一次的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小组成员都要进行分工,明确各人的责职。如在认识了“米和厘米”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合作学习,测量了自己一步的长、课桌的长、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等,小组中的4人按顺时针方向分别编上1、2、3、4号,由1号、2号两人负责拉尺测量,3号负责记录,4号负责监督,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后,依次将自己的任务交给下一位同学,在这次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物体的测量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各自的能力、合作意识,有效地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又如在学习“统计与可能性”时,在教学了划“正”字记录的方法后,我组织了学生进行一次有效地合作学习,小组的4人中,从1号开始,1号记录,2号报摸到的球的颜色,3号摸球,4号拿袋子并数摸球的次数,每人摸10次,摸好后依次将任务交给下一位同学,记录完后,小组内的成员再一起整理数据,分析其可能性。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同学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避免了一些偶然事件的发生,每个成员都在进行各种角色的尝试、体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而又责任明确,在合作的过程中是忙而不乱。由此可见,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个体责任是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还要帮学生形成角色认知,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又有利于形成合作技巧。

二、明确目标,提高合作效率

合作目标是进行小组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每一次合作之前,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将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进行有效合作的保障。这样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就会把合作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形式,减少合作学习的干扰和盲目性,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第一次,我让同桌两人合作,用自己手中的正方体进行如下操作:①先将三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②在这排正方体正面靠左的位置摆放一个正方体,然后让学生从正面观察其形状;③师问:假如让你再添一个正方体,怎样摆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呢?请同桌两人合作,一个摆一个看,然后交换。当我把任务布置后,学生立刻兴致勃勃地动手摆起来,可是摆的过程中,盲目性较大,常摆错了。花费的时间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第二次,我让学生进行了同样的操作,但在“再添一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的问题提出后,我并不急着让学生立刻动手,而是让同桌两人在观察前面摆的正方体的形状的基础上讨论:怎样摆才能达到这一目标?然后再动手去摆。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很快地摆出了所有的摆法。并总结得出:要想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只能摆在原来正方体的正面或背面,而不能摆在其他几个面。从表面上看,第一次的合作热热闹闹,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效果却明显的不如第二次的合作,因为第二次合作前,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了合作的最终目标,促进了合作的有效性,极大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三、设计情境,诱发学生合作行为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从实际的情境引入,问题由学生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而提出,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设计情境:

(1)结合教材中的主题图创设情境

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其中有很多精美、生动的图画,为我们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在教学中,我经常会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先观察主题图,并问:“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能把自己从主题图中观察到的、想到的跟同桌或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时,我结合主题图,创设了一群小兔子在草地上做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主题图,由表及里地逐步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从而达到掌握、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从中发现并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又让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倾听”、“表达”、“支持”与“补充”的习惯。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教材加工是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实际或生活中发生的热点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提问、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有效地进行数学认知活动的目的,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我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淮安市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这一热点话题,设计了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帮老师选配服装这一具体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逐步发现两种事物间搭配的规律,并通过选择行走路线、替游客选择旅游景点、选午餐、接待游客、和游客告别等情境,很好地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诱发了学生的合作行为,学生参与活动时能全身心地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合作学习,学生对规律有强烈的体验,教学效果很好。

四、设计活动,引发合作的内在需求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是引发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能否进行有效合作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既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全面、准确的分析。学习的过程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学生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状态,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因此,精心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合作需求的教学活动是进行有效合作的关键。例如,我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在课的开始用多媒体播放1分钟的录像,要求学生统计出1分钟内经过中央百货新亚商城门口的各种车辆情况。第一遍学生没记下来,老师又放了一遍,学生还是没有统计下来(学生觉得太快了)。这时老师问:那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学生这时开始商量用分工合作的办法,记录各种车辆情况。分工结束后,老师又放了第三遍,这一次学生都能汇报通过的车辆情况了。在课的开始,我利用繁华的中央百货新亚商场门前的录像镜头,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观察后立刻统计出各种车辆的数据,这样的要求显然是学生个体能力所不能达到的,于是学生自然产生了合作的内在需求,并自觉地进行合作学习的内部分工,最终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得到了大家的赞扬,体验了合作的快乐。

当然,有效的合作,还必须考虑对合作团体的评价,合作学习倡导 “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我们可以把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改为学生互评、自评,从而引发学生更有力的合作行为,进行更有效的合作学习。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