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
生:在中国的北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师: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让世界震惊!同学们,想不想重温一次中国的骄傲?
生:想!
师:好,老师就与同学们再一次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出示: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队勇夺金牌28枚;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国的体育健儿再创佳绩,夺取了32枚金牌。
师: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队的28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的第三位;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队的32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的第二,仅次于美国队。(学生抑制不住喜悦,小声地议论开了)
师:当你再一次看到中国队这喜人的成绩时,你有什么感想?
生1:中国队真棒!
生2:中国队一定会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超过美国队!
生3:到了2008年,我要去北京为中国队加油!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可以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4:2004年的比2000年的多多少枚?
生5:2000年的比2004年的少多少枚?
生6:2004年和2000年一共有多少枚?
生7:2004年的比2000年的多几分之几?
生8:2000年的比2004年的少几分之几?
师:这些问题同学们能自己解答吗?
生:能!
师:同学们还可以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生9:2004年的金牌数比2000年的金牌数多百分之几?(师板书:2004年的32枚金牌比2000年的28枚金牌多百分之几?)
师:这道题怎样解答?
二、探究与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时,可以参考提示,如下)
提示:(1)单位“1”的量是谁?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谁和单位“1”的量比较?(3)要求2004年的32枚金牌比2000年的28枚金牌多百分之几,就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或你们小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2:我是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得到启发的,先把问题的“百分之几”想像成“几分之几”,然后列出算式:(32-28)÷28。
生3:我的想法和他(生1)的差不多,但我的算式与他的不同,列式为:32÷28-1。
生:要求32比28多百分之几,就是求32比28多的4是28的百分之几,所以列式为:(32-28)÷28。
师:算式与第一位同学的相同。
生:我觉得32÷28-1这种方法也对。
师:说一说理由。
生4:它是先求出32是28的百分之几,再减去100%,也就是1。
生:他们的方法都有道理,但要注意的是,在得出最后的得数时要化成百分数。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都认真思考了,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真了不起啊!
师:接下来,我们来计算一下它们的得数是多少。
生独立计算,有学生小声嘀咕:怎么会除不尽呢?
师:遇到除不尽时,可以……
有学生快速抢答: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板演:
师:2004年的32枚金牌比2000年的28枚金牌多14.3%,能不能说2000年的28枚金牌比2004年的32枚金牌少14.3%?
这时,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则说不能,激烈地争论着。
师:究竟能不能,列式就知道了。(学生列式)
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发言:不能。因为(32-28)÷32=0.125=12.5%,所以2000年的28枚金牌比2004年的32枚金牌少12.5%,而不是14.3%。
师:是这样吗?
生(高兴地):是!
师:看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和少百分之几确实是不一样的。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3.交流心得。
师:你认为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6:找准单位“1”的量。
生7:要注意谁和单位“1”的量比较。
生8:要弄清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生9:可以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清楚。(板书: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三、巩固新知
1.奥运畅想。
师: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到了,你希望中国队能夺得多少枚金牌?把你的希望与2004年的金牌数比一比,是多(或少)百分之几?
(学生争先恐后地大声说:40枚、42枚、56枚、38枚、72枚、100枚……)
师(深情地):同学们的愿望非常好,都希望中国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都希望祖国更加强盛,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在这里,我们一起为祖国“加油”,为中国队“加油”!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充满激情的“加油”声)
师:把你对2008年的希望与2004年的32枚金牌数比一比,是多(或少)百分之几?
(学生情绪高昂,纷纷展示自己的算法)
师:为了把2008年奥运会办好,北京的工人叔叔阿姨们正在努力搞好绿化工作。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帮他们解决?
出示:北京去年造林12公顷,今年造林14公顷,今年造林比去年多百分之几?去年造林比今年少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小组交流)
2.现场调查统计。
我们班有男生(28)人,女生(22)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学生板演,集体评价)
四、质疑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生1:知道“求一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用“求一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
生2:就是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生3:也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单位“1”的量,再减去100%。
师:说得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五、课外实践
师: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你能做一个有心人,会觉得数学很有用,学数学乐趣无穷。请同学们课后调查统计完成下表,并想一想:你从这张统计表中能获得什么信息或者能想到些什么?
……
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具体分析如下: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选择了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并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去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想到了用旧知解决新知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唯一。从研究的结果看,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3.评价与反思的过程,让学生有所悟。
在学生的互相评价中,引发了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思考,获得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且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
4.巩固新知的练习设计巧妙。
在“奥运畅想”这个环节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在“班级现场调查”、“课外调查”这两个环节中,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理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二)》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集邮》优秀导学案教学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优秀单元备课方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导学案教学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科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找规律》公开课教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猴子的烦恼》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节约》教案教学设计有板书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导学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教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商是几位数》教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备课方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电影院》导学案教学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节约》导学案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原理》导学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优秀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买新书》导学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教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优质课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猴子的烦恼》导学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二)》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二)》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教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二)》导学案教学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二)》导学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公开课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