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5
收藏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突破建议:
(1)通过对比认识“进位”的必要性。教师可先出示24+5=□的算式和小棒图,让学生结合图说明口算方法。然后出示例题,比较例题与准备题的区别,感受“进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2)引导学生在多种数学活动中,通过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算理。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然后在组织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利用课件或小棒演示操作过程,借助小棒打捆,建立“进位”的直观表象;接着让学生闭眼回忆上述操作过程并将操作过程按照“先……再……”有条理地说一说;之后在算式下面注出口算过程图;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两捆小棒是怎样变成三捆小棒的?为什么要打捆?”等问题,强调10个一就是1个十,满十就要打捆。
2.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突破建议:
(1)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多用游戏方式、比赛方式,如“开火车”“送信”“接力”“对口令”“找朋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2)设计对比练习,增强练习实效性,提高计算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如68+5与8+5,24+7与4+7,32+8与2+8等的对比,使学生感悟方法的本质和计算规律。
(3)通过专项练习进行巩固。针对加法“进位”的问题,可进行如下的专项训练:46+7=□3,38+4=□2,9+19=□8等。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2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教案设计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1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6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5课时)
《找规律》教材分析(第2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近似数》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材分析(第3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4课时)
《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笔算乘法(进位)》教学设计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4课时)
《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4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5课时)
《找规律》教材分析(第1课时)
《乘法》教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