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3
收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2)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3)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2、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
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
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2)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1、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2、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
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四、教学你知道吗
(1)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2)教师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五、练一练,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六、结束本课
七年级《整式》单元测试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试题期末复习题
初一数学测验一次方程组的解
初一级数学整式的运算测验
初一数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卷
初一数学期中测试
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单元测试
北师大版七下各章节经典试题(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北师大版七下各章节经典试题(第一章整式运算)
初一数学能力测试题
初一数学期中模拟试卷
邗江实验学校初一数学月调研试卷
初一数学测试卷
创新能力综合测试题
北师大版七下各章节经典试题(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测试题)
华东师大版7年级数学第6章单元测验题
初一下代数《整式的乘法》单元测验
初一数学单元检测试卷
初一数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北师大版整式乘法(七年级模拟试卷)
初一数学平行线与相交线
初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
初一(上)学期数学试卷
初一数学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数学期末考试题
初一数学测试二元一次方程组(优秀)
单元测试:《整式的加减》
初一数学《三角形》测试参考试卷
初一数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2)
初一数学概率复习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