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数学考前必做专题试题_题型归纳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2017中考数学考前必...
首页>学习园地>题型归纳>2017中...

2017中考数学考前必做专题试题

2016-08-31 收藏

初中的学习至关重要,广大中学生朋友们一定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提供的中考数学考前必做专题试题,供大家复习时使用!

一、选择题

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顶点A(1,3)、B(1,1)、C(3,1).规定“把正方形ABCD先沿x轴翻折,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为一次变换.如此这样,连续经过2014次变换后,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交点M的坐标变为( )

A.(—2012,2) B.(一2012,一2) C. (—2013,—2) D. (—2013,2)

考点:坐标与图形变化-对称;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

专题:规律型.

分析:首先求出正方形对角线交点坐标分别是(2,2),然后根据题意求得第1次、2次、3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即可得规律.

解答:∵正方形ABCD,点A(1,3)、B(1,1)、C(3,1).∴M的坐标变为(2,2)

∴根据题意得:第1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1,-2),即(1,-2),

第2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2,2),即(0,2),

第3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3,-2),即(-1,-2),

第2014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为坐标为(2-2014, 2),即(-2012, 2)

2现定义一种变换:对于一个由有限个数组成的序列 ,将其中的每个数换成该数在 中出现的次数,可得到一个新序列.例如序列 :(4,2,3,4,2),通过变换可得到新序列 :(2,2,1,2,2).若 可以为任意序列,则下面的序列可以作为 的是

A.(1,2,1,2,2) B.(2,2,2,3,3)

C.(1,1,2,2,3) D.(1,2,1,1,2)

【解析】由于序列 含5个数,于是新序列中不能有3个2,所以A,B中所给序列不能作为 ; 又如果 中有3,则 中应有3个3,所以C中所给序列也不能作为 ,故选D.

3. ( 2014•广西贺州,第12题3分)张华在一次数学活动中,利用“在面积一定的矩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的结论,推导出“式子x+(x>0)的最小值是2”.其推导方法如下:在面积是1的矩形中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则另一边长是,矩形的周长是2(x+);当矩形成为正方形时,就有x=(0>0),解得x=1,这时矩形的周长2(x+)=4最小,因此x+(x>0)的最小值是2.模仿张华的推导,你求得式子 (x>0)的最小值是()

A. 2 B. 1 C. 6 D. 10

考点: 分式的混合运算;完全平方公式.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根据题意求出所求式子的最小值即可.

解答: 解:得到x>0,得到 =x+≥2 =6,

4. 如果三角形满足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那么我们称这个三角形为“智慧三角形”.下列各组数据中,能作为一个智慧三角形三边长的一组是()

A. 1,2,3 B. 1,1, C. 1,1, D. 1,2,

考点: 解直角三角形

专题: 新定义.

分析: A、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不能构成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

B、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

C、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顶角120°,底角30°的等腰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

D、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三个角分别是90°,60°,30°的直角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

解答: 解:A、∵1+2=3,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项错误;

B、∵12+12=( )2,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选项错误;

C、底边上的高是 = ,可知是顶角120°,底角30°的等腰三角形,故选项错误;

D、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三个角分别是90°,60°,30°的直角三角形,其中90°÷30°=3,符合“智慧三角形”的定义,故选项正确.

二、填空题

1.规定:sin(﹣x)=﹣sinx,cos(﹣x)=cosx,sin(x+y)=sinx•cosy+cosx•siny.

据此判断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②③④ (写出所有正确的序号)

①cos(﹣60°)=﹣;

②sin75°= ;

③sin2x=2sinx•cosx;

④sin(x﹣y)=sinx•cosy﹣cosx•siny.

考点: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专题: 新定义.

分析: 根据已知中的定义以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即可判断.

解答: 解:①cos(﹣60°)=cos60°=,命题错误;

②sin75°=sin(30°+45°)=sin30°•cos45°+cos30°•sin45°=× + × = + = ,命题正确;

③sin2x=sinx•cosx+cosx•sinx═2sinx•cosx,故命题正确;

④sin(x﹣y)=sinx•cos(﹣y)+cosx•sin(﹣y)=sinx•cosy﹣cosx•siny,命题正确.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内任一点(m,n),规定以下两种变换:

(1)f(m,n)=(m,﹣n),如f(2,1)=(2,﹣1);

(2)g(m,n)=(﹣m,﹣n),如g (2,1)=(﹣2,﹣1)x k b 1 . c o m

按照以上变换有:f[g(3,4)]=f(﹣3,﹣4)=(﹣3,4),那么g[f(﹣3,2)]= (3,2) .

考点: 点的坐标.

专题: 新定义.

分析: 由题意应先进行f方式的运算,再进行g方式的运算,注意运算顺序及坐标的符号变化.

解答:x kb 1 解:∵f(﹣3,2)=(﹣3,﹣2),

∴g[f(﹣3,2)]=g(﹣3,﹣2)=(3,2),

三、解答题

1.定义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b都有a△b=ab﹣a﹣b+1,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法、减法及乘法运算,例如:2△4=2×4﹣2﹣4+1=8﹣6+1=3,请根据上述知识解决问题:若3△x的值大于5而小于9,求x的取值范围.

考点:新定义.

分析:首先根据运算的定义化简3△x,则可以得到关于x的不等式组,即可求解.

2阅读材料:解分式不等式<0

解:根据实数的除法法则:同号两数相除得正数,异号两数相除得负数,因此,原不等式可转化为:

① 或②

解①得:无解,解②得:﹣2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

请仿照上述方法解下列分式不等式:

(1) ≤0

(2) >0.

考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专题: 新定义.

分析: 先把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然后通过解不等式组来求分式不等式.

解答: 解:(1)根据实数的除法法则:同号两数相除得正数,异号两数相除得负数,因此,原不等式可转化为:

① 或②

解①得:无解,

解②得:﹣2.5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5

(2)根据实数的除法法则:同号两数相除得正数,异号两数相除得负数,因此,原不等式可转化为:

① 或②

解①得:x>3,

解②得:x<﹣2.

3.

【试题背景】已知:∥ ∥ ∥,平行线与 、 与 、 与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1、 2、 3,且 1 = 3 = 1, 2 = 2 . 我们把四个顶点分别在、 、 、这四条平行线上的四边形称为“格线四边形”.

【探究1】 ⑴ 如图1,正方形 为“格线四边形”, 于点 , 的反向延长线交直线于点 . 求正方形 的边长.

【探究2】 ⑵ 矩形 为“格线四边形”,其长 :宽 = 2 :1 ,则矩形 的宽为 . (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探究3】 ⑶ 如图2,菱形 为“格线四边形”且∠ =60°,△ 是等边三角形, 于点 , ∠ =90°,直线 分别交直线、于点 、 . 求证: .

【拓 展】 ⑷ 如图3,∥,等边三角形 的顶点 、 分别落在直线、上, 于点 ,且 =4 ,∠ =90°,直线 分别交直线、于点 、 ,点 、 分别是线段 、 上的动点,且始终保持 = , 于点 .

猜想: 在什么范围内, ∥ ?并说明此时 ∥ 的理由.

解析:(1) 如图1,

∵BE⊥l , l ∥k ,

∴∠AEB=∠BFC=90°,

又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1+∠2=90°,AB=BC, ∵∠2+∠3=90°, ∴ ∠1=∠3,

∴⊿ABE≌⊿BCF(AAS),

∴AE=BF=1 , ∵BE=d1+d2=3 , ∴AB= ,

∴正方形的边长是 .

(2)如图2,3,

⊿ABE∽⊿BCF,

∴ 或

∵BF=d3=1 ,

∴AE= 或

∴AB= 或

AB=

∴矩形ABCD的宽为 或 .

(注意:要分2种情况讨论)

(3)如图4,

连接AC,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D=DC,

又∠ADC=60°,

∴⊿ADC是等边三角形,

∴AD=AC,

∵AE⊥k , ∠AFD=90°, ∴∠AEC=∠AFD=90°,

∵⊿AEF是等边三角形, ∴ AF=AE,

∴⊿AFD≌⊿AEC(HL), ∴EC=DF.

(4)如图5,

当2

理由如下:

连接AM,

∵AB⊥k , ∠ACD=90°,

∴∠ABE=∠ACD=90°,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 ,

已知AE=AD, ∴⊿ABE≌⊿ACD(HL),∴BE=CD;

在Rt⊿ABM和Rt⊿ACM中,

,∴Rt⊿ABM≌Rt⊿ACM(HL),

∴ BM=CM ;

∴ME=MD,

∴ , ∴ED∥BC.

4复习课中,教师给出关于x的函数y=2kx2﹣(4kx+1)x﹣k+1(k是实数).

教师:请独立思考,并把探索发现的与该函数有关的结论(性质)写到黑板上.

学生思考后,黑板上出现了一些结论.教师作为活动一员,又补充一些结论,并从中选出以下四条:

①存在函数,其图象经过(1,0)点;

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总有三个不同的交点;

③当x>1时,不是y随x的增大而增大就是y随x的增大而减小;

④若函数有最大值,则最大值比为正数,若函数有最小值,则最小值比为负数.

教师:请你分别判断四条结论的真假,并给出理由.最后简单写出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数学方法.

考点: 二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 ①将(1,0)点代入函数,解出k的值即可作出判断;

②首先考虑,函数为一次函数的情况,从而可判断为假;

③根据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即可作出判断;

④当k=0时,函数为一次函数,无最大之和最小值,当k≠0时,函数为抛物线,求出顶点的纵坐标表达式,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 解:①真,将(1,0)代入可得:2k﹣(4k+1)﹣k+1=0,

解得:k=0.

运用方程思想;

②假,反例:k=0时,只有两个交点.运用举反例的方法;

③假,如k=1,﹣ =,当x>1时,先减后增;运用举反例的方法;

④真,当k=0时,函数无最大、最小值;

k≠0时,y最= =﹣ ,

∴当k>0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负;

5. 某商店销售10台A型和20台B型电脑的利润为4000元,销售20台A型和10台B型电脑的利润为3500元.

(1)求每台A型电脑和B型电脑的销售利润;

(2)该商店计划一次购进两种型号的电脑共100台,其中B型电脑的进货量不超过A型电脑的2倍。设购进A掀电脑x台,这100台电脑的销售总利润为y元。

①求y与x的关系式;

②该商店购进A型、B型各多少台,才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3)实际进货时,厂家对A型电脑出厂价下调m(0

解:(1)设每台A型电脑的销售利润为a元,每台B型电脑的销售利润为b元,

则有 解得

即每台A型电脑的销售利润为100元,每台B型电脑的销售利润为150元. ……4分

(2)①根据题意得y=100x+150(100-x),即y=-50x+15000……………………5分

②根据题意得100-x≤2x,解得x≥33 ,

∵y=-50x+15000,-50<0,∴y随x的增大而减小.

∵x为正整数,∴当x=34最小时,y取最大值,此时100-x=66.

即商店购进A型电脑34台,B型电脑66台,才能使销售总利润最大………7分

(3)根据题意得y=(100+m)x+150(100-x),即y=(m-50)x+15000.

33 ≤x≤70.

①当0

∴当x =34时,y取得最大值.

即商店购进34台A型电脑和66台B型电脑才能获得最大利润;…………8分

②当m=50时,m-50=0,y=15000.

即商店购进A型电脑数最满足33 ≤x≤70的整数时,均获得最大利润;…9分

③当500,y随x的增大而增大.

∴x=70时,y取得最大值.

即商店购进70台A型电脑和30台B型电脑才能获得最大利润.……………10分

6.实验与探究:

三角点阵前n行的点数计算

如图是一个三角点阵,从上向下数有无数多行,其中第一行有1个点,第二行有2个点…第n行有n个点…

容易发现,10是三角点阵中前4行的点数约和,你能发现300是前多少行的点数的和吗?

如果要用试验的方法,由上而下地逐行的相加其点数,虽然你能发现1+2+3+4+…+23+24=300.得知300是前24行的点数的和,但是这样寻找答案需我们先探求三角点阵中前n行的点数的和与n的数量关系

前n行的点数的和是1+2+3+…+(n﹣2)+(n﹣1)+n,可以发现.

2×[1+2+3+…+(n﹣2)+(n﹣1)+n]

=[1+2+3+…+(n﹣2)+(n﹣1)+n]+[n+(n﹣1)+(n﹣2)+…3+2+1]

把两个中括号中的第一项相加,第二项相加…第n项相加,上式等号的后边变形为这n个小括号都等于n+1,整个式子等于n(n+1),于是得到

1+2+3+…+(n﹣2)+(n﹣1)+n=n(n+1)

这就是说,三角点阵中前n项的点数的和是n(n+1)

下列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上述问题

设三角点阵中前n行的点数的和为300,则有n(n+1)

整理这个方程,得:n2+n﹣600=0

解方程得:n1=24,n2=25

根据问题中未知数的意义确定n=24,即三角点阵中前24行的点数的和是300.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三角点阵中前n行的点数的和能是600吗?如果能,求出n;如果不能,试用一元二次方程说明道理.

(2)如果把图中的三角点阵中各行的点数依次换成2、4、6、…、2n、…,你能探究处前n行的点数的和满足什么规律吗?这个三角点阵中前n行的点数的和能使600吗?如果能,求出n;如果不能,试用一元二次方程说明道理.

考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

分析: (1)由于第一行有1个点,第二行有2个点…第n行有n个点…,则前n行共有(1+2+3+4+5+…+n)个点,然后求它们的和,前n行共有 个点,则 =600,然后解方程得到n的值;

(2)根据2+4+6+…+2n=2(1+2+3+…+n)=2× 个进而得出即可;根据规律可得n(n+1)=600,求n的值即可.

解答: 解:(1)由题意可得: =600,

整理得n2+n﹣1200=0,

(n+25)(n﹣24)=0,

此方程无正整数解,

所以,三角点阵中前n行的点数的和不可能是600;

(2)由题意可得:

2+4+6+…+2n=2(1+2+3+…+n)=2× =n(n+1);

依题意,得n(n+1)=600,

整理得n2+n﹣600=0,

(n+25)(n﹣24)=0,

∴n1=﹣25,n2=24,

7.(2014•四川宜宾,第21题,8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x,y)的坐标x、y均为整数,则称点P为格点,若一个多边形的面积记为S,其内部的格点数记为N,边界上的格点数记为L,例如图中△ABC是格点三角形,对应的S=1,N=0,L=4.

(1)求出图中格点四边形DEFG对应的S,N,L.

(2)已知格点多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S=N+aL+b,其中a,b为常数,若某格点多边形对应的N=82,L=38,求S的值.

考点: 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分析: (1)理解题意,观察图形,即可求得结论;

(2)根据格点多边形的面积S=N+aL+b,结合图中的格点三角形ABC及格点四边形DEFG,建立方程组,求出a,b即可求得S.

解答: 解:(1)观察图形,可得S=3,N=1,L=6;

(Ⅱ)根据格点三角形ABC及格点四边形DEFG中的S、N、L的值可得,

解得a ,

∴S=N+L﹣1,

8.(2014•甘肃兰州,第27题10分)给出定义,若一个四边形中存在相邻两边的平方和等于一条对角线的平方,则称该四边形为勾股四边形.

(1)在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写出两种勾股四边形的名称;

(2)如图,将△ABC绕顶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DBE,连接AD,DC,CE,已知∠DCB=30°.

①求证:△BCE是等边三角形;

②求证:DC2+BC2=AC2,即四边形ABCD是勾股四边形.

考点: 四边形综合题.

分析: (1)根据定义和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则有矩形或正方形或直角梯形;

(2)①首先证明△ABC≌△BDC,得出AC=DE,BC=BE,连接CE,进一步得出△BCE为等边三角形;

②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得出△DCE是直角三角形,问题得解.

解答: 解:(1)正方形、矩形、直角梯形均可;

证明:(2)①∵△ABC≌△DBE,

∴BC=BE,

∵∠CBE=60°,

∴△BCE是等边三角形;

②∵△ABC≌△DBE,

∴BE=BC,AC=ED;

∴△BCE为等边三角形,

∴BC=CE,∠BCE=60°,

∵∠DCB=30°,

∴∠DCE=90°,

9. (2014•扬州,第26题,10分)对x,y定义一种新运算T,规定:T(x,y)= (其中a、b均为非零常数),这里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四则运算,例如:T(0,1)= =B.

(1)已知T(1,﹣1)=﹣2,T(4,2)=1.

①求a,b的值;

②若关于m的不等式组 恰好有3个整数解,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

(2)若T(x,y)=T(y,x)对任意实数x,y都成立(这里T(x,y)和T(y,x)均有意义),则a,b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考点: 分式的混合运算;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分析: (1)①已知两对值代入T中计算求出a与b的值;

②根据题中新定义化简已知不等式,根据不等式组恰好有3个整数解,求出p的范围即可;

(2)由T(x,y)=T(y,x)列出关系式,整理后即可确定出a与b的关系式.

解答: 解:(1)①根据题意得:T(1,﹣1)= =﹣2,即a﹣b=﹣2;

T=(4,2)= =1,即2a+b=5,

解得:a=1,b=3;

②根据题意得: ,

由①得:m≥﹣ ;

由②得:m< ,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m< ,

∵不等式组恰好有3个整数解,即m=0,1,2,

∴2≤<3,

解得:﹣2≤p<﹣ ;

(2)由T(x,y)=T(y,x),得到 = ,

整理得:(x2﹣y2)(2b﹣a)=0,

∵T(x,y)=T(y,x)对任意实数x,y都成立,

10.(2014•济宁第21题9分)阅读材料:

已知,如图(1),在面积为S的△ABC中,BC=a,AC=b,AB=c,内切圆O的半径为r.连接OA、OB、OC,△ABC被划分为三个小三角形.

∵S=S△OBC+S△OAC+S△OAB= BC•r+ AC•r+ AB•r= (a+b+c)r.

∴r= .

(1)类比推理:若面积为S的四边形ABCD存在内切圆(与各边都相切的圆),如图(2),各边长分别为AB=a,BC=b,CD=c,AD=d,求四边形的内切圆半径r;

(2)理解应用:如图(3),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AB=21,CD=11,AD=13,⊙O1与⊙O2分别为△ABD与△BCD的内切圆,设它们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求 的值.

考点: 圆的综合题.

分析: (1)已知已给出示例,我们仿照例子,连接OA,OB,OC,OD,则四边形被分为四个小三角形,且每个三角形都以内切圆半径为高,以四边形各边作底,这与题目情形类似.仿照证明过程,r易得.

(2)(1)中已告诉我们内切圆半径的求法,如是我们再相比即得结果.但求内切圆半径需首先知道三角形各边边长,根据等腰梯形性质,过点D作AB垂线,进一步易得BD的长,则r1、r2、 易得.

解答: 解:(1)如图2,连接OA、OB、OC、OD.

∵S=S△AOB+S△BOC+S△COD+S△AOD= + + + = ,

∴r= .

(2)如图3,过点D作DE⊥AB于E,

∵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AE= = =5,

∴EB=AB﹣AE=21﹣5=16.

在Rt△AED中,

∵AD=13,AE=5,

∴DE=12,

∴DB= =20.

∵S△ABD= = =126,

11. ( 2014•安徽省,第22题12分)若两个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都相同,则称这两个二次函数为“同簇二次函数”.

(1)请写出两个为“同簇二次函数”的函数;

(2)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y1=2x2﹣4mx+2m2+1和y2=ax2+bx+5,其中y1的图象经过点A(1,1),若y1+y2与y1为“同簇二次函数”,求函数y2的表达式,并求出当0≤x≤3时,y2的最大值.

考点: 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菁优网

专题: 新定义.

分析: (1)只需任选一个点作为顶点,同号两数作为二次项的系数,用顶点式表示两个为“同簇二次函数”的函数表达式即可.

(2)由y1的图象经过点A(1,1)可以求出m的值,然后根据y1+y2与y1为“同簇二次函数”就可以求出函数y2的表达式,然后将函数y2的表达式转化为顶点式,在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就可以解决问题.

解答: 解:(1)设顶点为(h,k)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a(x﹣h)2+k,

当a=2,h=3,k=4时,

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2(x﹣3)2+4.

∵2>0,

∴该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上.

当a=3,h=3,k=4时,

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3(x﹣3)2+4.

∵3>0,

∴该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上.

∵两个函数y=2(x﹣3)2+4与y=3(x﹣3)2+4顶点相同,开口都向上,

∴两个函数y=2(x﹣3)2+4与y=3(x﹣3)2+4是“同簇二次函数”.

∴符合要求的两个“同簇二次函数”可以为:y=2(x﹣3)2+4与y=3(x﹣3)2+4.

(2)∵y1的图象经过点A(1,1),

∴2×12﹣4×m×1+2m2+1=1.

整理得:m2﹣2m+1=0.

解得:m1=m2=1.

∴y1=2x2﹣4x+3

=2(x﹣1)2+1.

∴y1+y2=2x2﹣4x+3+ax2+bx+5

=(a+2)x2+(b﹣4)x+8

∵y1+y2与y1为“同簇二次函数”,

∴y1+y2=(a+2)(x﹣1)2+1

=(a+2)x2﹣2(a+2)x+(a+2)+1.

其中a+2>0,即a>﹣2.

∴ .

解得: .

∴函数y2的表达式为:y2=5x2﹣10x+5.

∴y2=5x2﹣10x+5

=5(x﹣1)2.

∴函数y2的图象的对称轴为x=1.

∵5>0,

∴函数y2的图象开口向上.

①当0≤x≤1时,

∵函数y2的图象开口向上,

∴y2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x=0时,y2取最大值,

最大值为5(0﹣1)2=5.

②当1

∵函数y2的图象开口向上,

∴y2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x=3时,y2取最大值,

最大值为5(3﹣1)2=20.

12. ( 2014•珠海,第20题9分)阅读下列材料:

解答“已知x﹣y=2,且x>1,y<0,试确定x+y的取值范围”有如下解法:

解∵x﹣y=2,∴x=y+2

又∵x>1,∵y+2>1.∴y>﹣1.

又∵y<0,∴﹣1

同理得:1

由①+②得﹣1+1

∴x+y的取值范围是0

请按照上述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x﹣y=3,且x>2,y<1,则x+y的取值范围是 1

(2)已知y>1,x<﹣1,若x﹣y=a成立,求x+y的取值范围(结果用含a的式子表示).

考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专题: 阅读型.

分析: (1)根据阅读材料所给的解题过程,直接套用解答即可;

(2)理解解题过程,按照解题思路求解.

解答: 解:(1)∵x﹣y=3,

∴x=y+3,

又∵x>2,

∴y+3>2,

∴y>﹣1.

又∵y<1,

∴﹣1

同理得:2

由①+②得﹣1+2

∴x+y的取值范围是1

(2)∵x﹣y=a,

∴x=y+a,

又∵x<﹣1,

∴y+a<﹣1,

∴y<﹣a﹣1,

又∵y>1,

∴1

同理得:a+1

13.(2014•四川自贡,第23题12分)阅读理解:

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的边AB上任取一点E(点E不与A、B重合),分别连接ED、EC,可以把四边形ABCD分成三个三角形,如果其中有两个三角形相似,我们就把E叫做四边形ABCD的边AB上的“相似点”;如果这三个三角形都相似,我们就把E叫做四边形ABCD的边AB上的“强相似点”.解决问题:

(1)如图①,∠A=∠B=∠DEC=45°,试判断点E是否是四边形ABCD的边AB上的相似点,并说明理由;

(2)如图②,在矩形ABCD中,A、B、C、D四点均在正方形网格(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格点(即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上,试在图②中画出矩形ABCD的边AB上的强相似点;

(3)如图③,将矩形ABCD沿CM折叠,使点D落在AB边上的点E处,若点E恰好是四边形ABCM的边AB上的一个强相似点,试探究AB与BC的数量关系.

考点: 相似形综合题

分析: (1)要证明点E是四边形ABCD的AB边上的相似点,只要证明有一组三角形相似就行,很容易证明△ADE∽△BEC,所以问题得解.

(2)以CD为直径画弧,取该弧与AB的一个交点即为所求;

(3)因为点E是矩形ABCD的AB边上的一个强相似点,所以就有相似三角形出现,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可以判断出AE和BE的数量关系,从而可求出解.

解答: 解:(1)∵∠A=∠B=∠DEC=45°,

∴∠AED+∠ADE=135°,∠AED+∠CEB=135°

∴∠ADE=∠CEB,

在△ADE和△BCE中,

∴△ADE∽△BCE,

∴点E是否是四边形ABCD的边AB上的相似点.

(2)如图所示:点E是四边形ABCD的边AB上的相似点,

(3)∵点E是四边形ABCM的边AB上的一个强相似点,

∴△AEM∽△BCE∽△ECM,

∴∠BCE=∠ECM=∠AEM.

由折叠可知:△ECM≌△DCM,

∴∠ECM=∠DCM,CE=CD,

∴∠BCE=∠BCD=30°,

BE= ,

这篇中考数学考前必做专题试题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