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收藏
6和7的加减法,这是一节计算课,但是仔细读过教参后,会发现在计算的同时,要让孩子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初步感受,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互换位置,其结果不变,另外还要学生从会列一图两式到一图四式。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成功之处:
这次课,我觉得同学们,让我眼前一亮,平时上课就积极举手发言,这次课上,同学们依旧如此,而且积极思考,到最后自己总结出了什么时候能列一图四式,什么时候只能列一加一减两个算式,这是让我感到比较惊喜的地方。
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完这节课,我整体的感觉就是每个环节都急急忙忙的,因为我又要讲算理、算法,又要渗透我上面提到的教参中希望孩子掌握的其他知识,所以导致时间不够用,另外我的设问有些多,而且都是重复的,我其实是想告诉学生,解决这一类题是有他的一种流程的,但是由于我没有总结,所以导致孩子没能很好的体会。
对于算法我也没有很好的进行总结,导致孩子再说算法的时候,无法说清,应该进行总结,算法有三:
①直接数
②运用组成与分解
③加减法的含义
如果提前对算法进行总结,那么会节省很多时间,让孩子理解除算理算法以外的其他知识点。还有教学中有一点疏忽,就是图与所列算式之间的关系,我们由图想到如何列式,这里没有重点强调,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只是简单的模仿老师进行列式,而不是真正的理解算式的含义,应该多多加强图与式之间的联系,让孩子自己说说为何这么列式。
2、习惯培养方面
在教学中,需面向全体。而我只关注了回答问题的同学,所以导致在大约15分钟后,有的学生坐不住了,而我却没有及时发现并提醒。
对于一尺、一拳、一寸的落实还不到位,不能只停留在会背上面,应该落实到做这一层面。
有序表达和说完整话,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北师大版数学《比大小》说课稿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认数》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北师版数学《点阵中的规律》说课稿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苏教版第九册《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二年级《平均分》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分数和整数相乘》说课稿
苏教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
苏教版第七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万以内数的读法》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乘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第五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北师大版《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说课稿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统计》说课稿
《四边形》说课稿
《求平均数》说课稿
一年级级数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2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