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5
收藏
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三个要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主要和关键的是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引导自主探究
探索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任何创新的成果都是经过一番探索获取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时机设计探索性问题,或者布置具有操作实验性的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最佳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我发现新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123页“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给学生用课前准备的1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直接量一张自己课前剪好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的面积,量得的结果是15平方厘米。接着,教师对学生说;“这种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比较麻烦,如果是更大的长方形,比如学校篮球场,用这种方法直接量它的面积更麻烦。有没有其它简便的方法呢?”再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原来的材料进行动手操作:纸片长5厘米,让学生沿着长边一排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看一看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宽3厘米,让学生沿着宽边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看一看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排。当学生从这张纸片里可以看出摆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15平方厘米。再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发现了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和形成学生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 鼓励质疑问难
所谓质疑,就是满腔热情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在初始阶段,当学生还未养成质疑习惯或者由于所学知识较难而无法下手时,老师可以先精心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可以从一个概念、一条性质、一个公式或者一道计算题入手,也可以从算理、解法、知识内在联系或者关键字词上去进行,还可以在疑难处或者在困惑处进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后,这时就可以在教学中留有一段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的特性”这个内容,当教师让学生回顾全课,联系新学的知识进行质疑时,就有学生针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个概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这句话中的‘围成’说成‘组成’?为什么?”学生通过摆学具、画图形进行验证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说成“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这个概念就不严密,就变成错误。因为“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除了三角形外,还可以组成很多个形状不同的图形。只有说成“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三条线段头尾顺序才连结,才是封闭图形,反映出这个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它只能是三角形。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了问题,又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认识得到了提高。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 启发多向求解
这里所说的多向求解,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向、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数学问题的多种思路和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66页例2“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学生掌握了用“分解质因数法”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后,教师不满足于现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除了用分解质因数法和短除法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展开讨论,又学会了三种新的求法。1、“用口诀查找法”求:看18和30,立即想到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和“五六三十”。6是18和30的公约数,18的另一个约数3和30的另一个约数5成互质数,所以公约数6就是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2、用“缩倍法”求:把较小的一个数(18)缩小2倍后得9,9不是30的约数,再把18缩小3倍得6,6是30的约数,那么6就是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3、用“约分法”求:把18和30写成分数的形式再约分。
这样启发和引导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去解题,既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又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四、 拓展活动空间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形成了新技能和新技巧,初步具有了解决问题的意识。.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知识迁移,或者留给学生创造性作业,或者给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学生掌握了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比的基本性质;学生掌握了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后,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学生学习了行程问题应用题后,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答工程问题应用题等等。这样引导知识迁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并借以解决自己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又如,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联系生活实例,由学生自己编拟数学问题,自己解决;提供一些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组合成各种问题;进行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练习题等等。这样留给学生创造性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究和思考的习惯。再如,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后,让他们到实地去计算一些不规范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体的体积的计算后,让他们回到家里或者到工地去计算有关物体的表面积或体积等等。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15页练习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21页练习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67页练习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28页综合练习答案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五章25.3相似三角形轻轻松松学数学答案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四章24.1一元二次方程轻轻松松学数学答案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四章24.4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轻轻松松学数学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习题11.1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81页练习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习题11.2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79页练习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08页综合练习答案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三章23.2中位数和众数轻轻松松学数学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56页练习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18页练习答案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四章测试卷轻轻松松学数学答案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三章23.3方差轻轻松松学数学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69页练习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41页练习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26页练习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46页练习答案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四章24.2解一元二次方程轻轻松松学数学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53页练习答案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五章25.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轻轻松松学数学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习题10.4答案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五章25.1比例线段轻轻松松学数学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76页练习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43页练习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第159页综合练习答案
青岛版数学书八年级下册习题10.1答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