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30
收藏
1、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2、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3、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讲练过程中,动态逐一出示三个圆柱及条件,并闪烁所求底面和侧面。将直接的告诉条件和问题变成动态的先后展示,不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将生活中的油漆桶、水桶、羽毛球筒等实物“搬”到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除法”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末复习的教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认数》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趣的拼搭》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6、7的分与合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三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暑假作业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期末复习的教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行与相交“备课参考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关0的加、减法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5以内的加法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一单元《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找规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和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运算律》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趣的拼搭”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整理与复习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和是8的加法和8减几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