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9
收藏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设抛 物线的对称轴与直线BC交于点D,连接AC、AD,求△ACD的面积;
(3)点E为直线BC上一动点,过点E作y轴的平行线EF,与抛物 线交于点F.问是否存在点E,使得以D、E、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CO相似?若存在,求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可先将抛物线的解析式设为顶点式,再将点C的坐标代入上面的解析式中,即可确定待定系数的值,由此得解.
(2)可先求出A、C、D三点坐标,求出△ACD的三边长后,可判断出该三角形的形状 ,进而得到该三角形的面积.(也可将△ACD的面积视为梯形与两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差)
(3)由于直线EF与y轴平行,那么OCB=FED,若△OBC和△EFD相似,则△EFD中,EDF和EFD中必有一角是直角,可据此求出点F的横坐标,再代入直线BC的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点E的坐标.
解答解:(1)依题意,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a(x﹣2)2﹣1,代入C(O,3)后,得:
a(0﹣2)2﹣1=3,a=1
抛物线的解析式:y=(x﹣2)2﹣1=x2﹣ 4x+3.
(2)由(1)知,A(1,0)、B(3,0);
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3,代入点B的坐标后,得:
3k+3=0,k=﹣1
直线BC:y=﹣x+3;
由(1) 知:抛物线的对称轴:x=2,则 D(2,1);
AD2=2,AC2=10,CD2=8
即:A C2=AD2+CD2,△ACD是直角三角形,且AD
S△ACD= ADCD= 2 =2 .
(3)由题意知:EF∥y轴,则FED=OCB,若△OCB与△FED相似,则有:
①DFE=90,即 DF∥x轴;
将点D纵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得:
x 2﹣4x+3=1,解得 x=2
当x=2+ 时,y=﹣x+3=1﹣ ;
当x=2﹣ 时,y=﹣x+3=1+ ;
E1(2+ ,1﹣ )、E2(2﹣ ,1+ ).
②EDF=90
易知,直线AD:y =x﹣1,联立抛物线的解析式有:
x 2﹣4x+3=x﹣1,解得 x1=1、x2=4;
当x=1时,y=﹣x+3=2;
当x=4时,y=﹣x+3=﹣1;
E3(1,2)、E4(4,﹣1);
浙教版九年级上2.4《二次函数的应用》(3)PPT课件
2012浙教版九上2.4《二次函数的应用》ppt课件2
2012浙教版九上2.1《二次函数》ppt课件1
2012浙教版九上2.1《二次函数》ppt课件3
2012浙教版九上2.4《二次函数的应用》ppt课件1
2012浙教版九上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ppt课件
2012浙教版九上4.1《比例线段》ppt课件2
2012浙教版九上2.2《二次函数的图像》ppt课件1
2012浙教版九上1.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ppt课件1
2012浙教版九上2.3《二次函数的性质》ppt课件
浙教版九年级上3.1《圆》(1)PPT课件
2012浙教版九上2.3《二次函数的性质》ppt课件3
2012浙教版九上3.1《圆》ppt课件1
2012浙教版九上2.1《二次函数》ppt课件
2012浙教版九上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ppt课件2
2012浙教版九上1.1《反比例函数》ppt课件2
2012浙教版九上2.2《二次函数的图像》ppt课件
2012浙教版九上4.1《比例线段》ppt课件1
浙教版数学九上2.4《二次函数的应用》ppt课件(1)
2012浙教版九上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ppt课件1
2012浙教版九上3.6《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ppt课件1
2012浙教版九上2.3《二次函数的性质》ppt课件2
浙教版数学九上2.2《二次函数的图像》ppt课件(3)
浙教版数学九上3.2《圆的轴对称性》ppt课件(1)
2012浙教版九上1.1《反比例函数》ppt课件1
2012浙教版九上3.2《圆的轴对称性》ppt课件
2012浙教版九上2.4《二次函数的应用》ppt课件
浙教版九年级上2.3《两次函数的性质及练习》PPT课件
2012浙教版九上3.6《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ppt课件4
浙教版数学九上2.4《二次函数的应用》ppt课件(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