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7
收藏
【摘要】初三数学频率分布课间教学使学生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步骤和要求.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频率分布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的方法.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分组组数的法则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不知如何决定分组的组数.
4.解决办法:(1)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2)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3)要适当选择组距与数数,原则是100以内的数据一般分5~12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
它们从某一项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
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组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
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做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
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市.获得一组数据的频
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出示引例)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下(单位:厘米):
167 154 159 166 169 159 156 166 162 158
159 156 166 160 164 160 157 156 157 161
158 158 153 158 164 158 163 158 153 157
162 162 159 154 165 155 157 151 146 151
158 161 165 158 163 163 162 161 154 165
162 162 159 157 159 149 164 168 159 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
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69,最小会值是146,它们的差是:
169-146=23(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
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取组距为3厘米,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 ,要将数据分成8组;如果取组距为2厘米,那么由于 ,要分成12组,因为当数据个数接近100时,组数接近12,而这里的数据个数是60,因此分成8组更合适些,于是取定组距为3厘米,组数为8.
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8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可以分成以下8组:146~149,149~152,152~155,155~158,158~161,161~164,164~167,167~170.
这时有些数据(如149、158、167)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减小一点.例如,可以将第1组的起点定为145.5,这样,所分的8个小组是:
145.5~148.5,148.5~151.5,151.5~154.5,154.5~157.5,157.5~160.5,160.5~163.5,
163.5~166.5,166.5~169.5.
4.列频率分布表
(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
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
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回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在学生列出频率分布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
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而且能掌握
做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步骤和要求.
课堂练习 教材P187中1,(只要求列出频率分布表)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
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频率分布表;5.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2,3(列出频率分布表)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经验总结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试题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四年级数学期末试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同步试题
小升初数学倍数与约数知识点复习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11-13单元期末复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一年级教研论文 动手操作在低年级数学课堂的高效使用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小数》课后同步练习
2012年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90分钟)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算与解决问题复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亿以上数的认识》课后同步练习
高二年级数学寒假作业:选择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方程期末复习题
北京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典型例题习题2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角》教学反思
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角》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过关试题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北京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2016-2017初中上学期全年教学计划(各版本、年级、科目)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认识角》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数的产生》同步练习
小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亿以上数的认识》同步练习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7-10单元复习试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期末题复习
2012年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小升初数学平均数问题知识点总结
2012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学期计算模底考试题
2012年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