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5
收藏
2.4.2 比多少|人教课标版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卡片、金鱼图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
教学设计
旧知回顾,揭示课题
1.数的组成(个别回答)。
a.3个十和6个一是( )。
b.7个十是( )。
c.8个一和7个十组成( )。
[此环节运用了知识迁移的规律,既是对旧知的回顾,又是为新知的铺垫,从而顺畅的揭示出课题。]
2.比较数的大小。
39○36 69○96 50○50+7
说出比较的方法。今天继续来学习“比多少”(板书课题)。
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下面我们做个“猜猜看”的游戏,好吗?在老师手中有一些小棒,猜一猜大约有几根?(出示小棒。)
[采用“猜猜看”的游戏引入,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教学的开展。]
生1:我猜大约有70根。
生2:我猜大约有36根。
生3:我猜大约有100根。
生4:我猜大约有40根。
生5:我猜大约有21根。
……
师:大家的答案有这么多,有的猜的答案又相差很多,到底谁猜的较准确呢?下面就这样,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先数出10根),让学生了解到10根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小棒,做第二次估计。
师:10根是这么多,请小朋友再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根小棒。
生:有50根;有40根;有45根;有30根……
[在学生初次估测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顺理成章的告诉学生估计的技巧。这样在学习活动中既指导了学生的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多种能力,建立较强的数感。]
师:这次小朋友猜的比较集中,大约在30~50根之间,到底这一把有多少根小棒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小棒有48根。)
师:为什么第一次猜时,有的人猜得数量与48相差那么多,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40根呢?(学生互相讨论讨论,发表意见。)
生:第一次我们是乱猜的,第二次我们先看到了10根的多少,然后再猜的。
师:对,我们在第一次猜时,没有什么作参考,凭感觉胡乱猜的;而在第二次猜数时,我们以10根的多少作参考,结果猜得数与准确答案比较接近。
小结:所以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帮我们进行估计吗?(学生有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如,以5根为例;以20根为例……)
[在学法指导的同时,还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于学生的不同角度的合理解释给予肯定,允许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多种情景,深化新知
1.出示3捆小棒:第一捆是10根,第二捆是48根,第三捆是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小棒,是15根。随意抽出2捆小棒作比较,让学生说都发现了什么?
师:10根与48根比较,怎样呢?
生:10根比48根少。
师:对,说的很好。那10根与15根呢?
生:10根比15根也少。
师:对,10根比48根少,10根比15根也少。这少的程度一样吗?谁能说的再清楚些。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得少。
师:这位小朋友用的“少得多”这一词非常好,“少得少”习惯上我们说“少一些”,谁再说一说。
[在学生用语言描述的时候,有不恰当的用词应适时的纠正,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科交融的精神。]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一些。
师:谁能反过来讲一讲,该怎么说呢?
生:48根比10根多得多,15根比10根多一些。
师:同位互相说一说。
师:上节课我们是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即10<48,10<15,48>10,15>10,今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同样也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接下来我们去水族馆参观一下好吗?
出示金鱼图,让学生先估一估每种金鱼的条数(黑金鱼10条,花金鱼15条,红金鱼60条),用一句话描述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生: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设置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接下来我们去花店走一走(出示第40页“做一做”),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分小组,每个说一句话完成第(1)题;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订正。
2.师:今天小朋友都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出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出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我们班的小朋友有48人比老师的2人多得多。
生: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一些。
生:我的红铅笔有2枝比黄铅笔5枝少一些。
……
[在知识反馈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充分交流的空间,在生生之间的合作中,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结
1.今天小朋友又学到了新本领,在今后比多少时,我们不仅可以用“>”“<”或“=”这些符号来表示,还可以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
2.课外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此环节重在贴近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在学生描述身边的事物间的关系时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释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教学设计说明
“比多少”是在学生会用关系符号“>”“<”或“=”来表示两个数大小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丰富的情景,让学生在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的同时,还会用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描述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此外,还渗透了对学生正确估计方法的指导。在学生的参与下,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及生活的多姿多彩。
首先、以“猜”开始。
新课伊始,采用“猜猜看”的游戏活动切题,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然的进入课堂,便于教学的展开。
第二、多种情景,活用知识。
课中的“猜小棒”“参观水族馆”“到花店走一走”等丰富的情景,都为学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空间,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可以用关系符号或语言来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以至于拓展到两种事物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
第三、学科交融,关注情感。
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文学功底并不丰厚,有用词不当之处,老师应较委婉的给以纠正,关注学生情感的渲染,在学科交融间,淡化数学课的枯燥性、抽象性,给数学课增添文学色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多姿多彩。
第四、尊重学生,提高能力。
课堂始终处在学生的立场上,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此外,还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充分合作的空间,在共同学习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与提高。
专家评析
“比多少”一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首先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回顾旧知,引入新知。在“猜猜看”的游戏中,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学习内容,教学自然巧妙,有水到渠成之感。
第二、赋予数学知识的鲜活性。教学中用数学符号“>”“<”或“=”来表示两数的大小,而且提供丰富的情景,如“猜小棒”“参观水族馆”“到花店走一走”等,描述性的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表达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原本呆板的数字和符号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鲜活起来,学生轻松自如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主动的学数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以提高,建立起较强的数感。
第三、情在学之中,学更有情。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之一。本课老师尊重学生,给予语言的鼓励,学生用词不当时委婉纠正,师生情感的交流充满教学之中。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新颖,活动丰富,学科交融,给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空间,这样的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数学老师教学心得 小学简便运算易错分析
小学数学中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
《鸡兔同笼》评课稿
小学数学老师教研论文 如何处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图
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听课反思
一年级数学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衔接计划
二七小学数学教研群观直播课有感
《评课稿》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高端培训心得一遇上你,是我的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常规检查小结
一年级2019-2020学年下期数学培优补差计划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研组线上教学总结
高校高等数学教育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尝试教学法课堂反思《分数与除法》
小学数学老师教研论文 如何指导小学生预习
疫情后复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衔接计划
高中生生涯规划与数学教育结合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学习体会
【科研成果汇·说课评课】《数字编码》评课稿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交流 怎样上好小学数学试卷评讲课
学习心得 找准数学教学中的承重墙,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老师线上教学感悟 我的网课瓶颈期
教海无涯“乐”作舟———《找次品》评课稿
深度教学,让学生爱上数学课——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听课反思
数学教研组总结 ——疫情之下,平凡老师的平凡事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思考
五年级数学非笔试测试评价方案
小学数学教研文章 《有趣的测量》一课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