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点到直线的距离_知识点总结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首页>学习园地>知识点总结>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2012-12-25 收藏

  (1)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应用,会用点到直线距离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数学能力,数形结合、转化(或化归)、等数学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方法以及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3)引导学生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看问题,了解和感受探索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实际的例子:

  某电信局计划年底解决本地区最后一个小区P的电话通信问题.离它最近的只有一条线路通过,要完成这项任务,至少需要多长的电缆?

  经过测量,若按照部门内部设计好的坐标图(即以电信局为原点),得知这个小区的坐标为P(-1,5),离它最近线路其方程为2x+y+10=0.

  

 

  这个实际问题要解决,要转化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得出就是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师提出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并板书写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多媒体显示:已知点P(x0,y0),直线:Ax+By+C=0,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怎样求点到直线距离呢?学生思考,做垂线找垂足Q,求线段PQ的长度.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求和表示点到直线距离呢?

  教师提示在解决问题时先可以考虑特殊情况,再考虑一般情况.学生提出平行于x轴和y轴的特殊情况.学生解决. 

 

  板书:  

如何求?

  学生思考回答下列想法:

  思路一:过点,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由联立方程组解得点坐标,然后利用两点距离公式求得.  

 

  教师评价:此方法思路自然.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1)求线段长度可以构造图形吗? (2)什么图形?如何构造?

  (3)第三个顶点在什么位置?   (4)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有联系吗?

  学生探讨得到:构造三角形,把线段放在直角三角形中.第三个顶点在什么位置?可能在直线与x轴的交点M或与y轴交点N,或过P点做x,y轴的平行线与直线的交点R、S.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案,收集思路.

  思路二:在直角△PQM,或直角△PQN中,求边长与角(角与直线到直线角有关),用余弦值.

  思路三:在直角△PQR,或直角△PQS中,求边长与角(角与直线倾斜角有关,但分情况),用余弦值.

  思路四:在直角△PRS中,求线段PR、PS、RS,利用等面积法(不涉及角和分情况),求得线段PQ长.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根据学生情况演示探索过程.

  (思路一)解:直线,即

  由

  

  (思路四)解:设

  ;

  由

  而

  说明: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思路二、三,教师提示做课后思考作业题目.

  教师提问:①上式是由条件下得出,对成立吗?

  ②点P在直线上成立吗?

  ③公式结构特点是什么?用公式时直线方程是什么形式?

  由此推导出点P(x0,y0)到直线:Ax+By+C=0距离公式:  

适用于任意点、任意直线.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不构造三角形可以求吗?(在前面学习的向量知识中,有向量的模.由于在证明两直线垂直时已经用到向量知识,且也提出过直线的法向量的概念.)能否用向量知识求解呢?

  思路五:已知直线的法向量,则,如何选取法向量?直线的方向向量,则法向量为,或,或其它.由师生一起分析得出取=.  

 

  教师板演:

  ,由于点Q在直线上,所以满足直线方程,解得

  教师评析:向量是新教材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工具,和解析几何结合应用是现在新教材知识的交汇点.而且上述方法在今后解析几何与向量结合的题目中,用坐标联系转化是常用方法.

  三、变式训练学会应用

  练习:

  1.解决课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口答)

  2.求点P0(-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①3x=2 ②5y=3 ③2x+y=10 ④y=-4x+1

  练习选择:平行坐标轴的特殊直线,直线方程的非一般形式.

  练习目的:熟悉公式结构,记忆并简单应用公式.

  教师强调: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例题:

  3.求平行线2x-7y+8=0和2x-7y-6=0的距离.

  教师提问:如何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距离如何转化?

  学生回答:选其中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

  师生共同分析:点所在直线的任意性、点的任意性.几何画板演示点和直线变化,选取点和直线.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教师提问几个学生回答自己选取的点和直线以及结果.然后选择一种取任意点的方法进行板书.

  解:在直线2x-7y-6=0上任取点P(x0,y0),则2 x0-7 y0-6=0,点P(x0,y0)到直线2x-7y+8=0的距离是.

  教师评述:本例题选取课本例题,但解法较多.除了选择直线上的点,还可以选取原点,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和.或者选取直线外的点P,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差.

  引申思考:

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

 

  四、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① 知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公式推导以及应用.

  ② 数学思想方法:类比、转化(或化归)、数形结合、特殊与一般的方法.

  五、课外练习巩固提高

  ① 课本习题7.3的第13题----16题;

  ② 总结写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方法.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主要从三方面: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说明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德育等方面的内容.我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新教材的特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1、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

  2、教学用具的选用

  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教具,不仅将数学问题形象、直观显示,便于学生思考,而且迅速展示学生不同解题方案,部分纯计算的解题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推导公式——变式训练学会应用——学生小结教师点评——课外练习巩固提高”五个环节中,始终以学生为本.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究,将问题解决.

  首先多媒体显示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出数学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观察,进而思考、分析、归纳总结选择较好的方法具体实施.学生分组练习,落实计算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关于思路五,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这样的证法,我在课堂上选取这样的证法.主要是考虑到:向量是新教材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工具,和解析几何结合应用是现在新教材知识的交汇点.而且上述方法在今后解析几何与向量结合的题目中,用坐标联系转化是常用方法,这样思路五的给出不仅符合新教材的要求,也为今后的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

  我选择练习目的:熟悉公式结构,记忆并简单应用公式,主要通过学生口答完成.我强调注意在公式中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例题的选取来自课本,但是课本只有一种特殊点的解法.我把本例题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注意体会解题方法中的灵活性.本节课小结主要由学生总结和补充,教师点拨,尤其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在整节课的处理中,采取了知识、方法来源于课本,挖掘其深度、广度,符合现代教学要求.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