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8
收藏
尝试教学培养的三种精神是: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儿童最有效学习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我探索,学生才会不断地创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创新呢?下面是我在尝试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尝试探究中创新。
爱迪生说过:“我从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直观教具教学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看得着,摸得着,能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容易理解等特点。通过直观教学,把某些难理解的数学问题变成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再用语言总结表达出来,知识才能很快得到掌握和巩固。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时,有这样一题: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想一想,试一试,你一共能围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长、宽取整厘米数,算出周长、面积,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如果学生不用学具,就不容易理解16厘米长的铁丝围出几种不同长方形的长和宽。我让一部分学生用16根火柴棒(一个代表1厘米长度),摆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记好每一次的长和宽,算出周长、面积。一部分用16厘米的线绳(每1厘米处1个标记),围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测量长和宽,再计算周长和面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探索,首先得出数据填表,进而再引导小组观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最后共同得出:周长一样时,长、宽数值越接近,面积就越大;正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学具,学生才能透彻理解16厘米与长、宽的关系,产生探索的欲望,尝试并有所创新;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提高了学生的开拓思维能力。
二、激疑引趣,引起创新欲望。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个问题,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感知现有的问题,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学生困惑不解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尝试和创新的兴趣。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问:同学们,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哪三类?随后,老师说:现在看我这里的A、B、C三个信封(三个信封里,A、B各露出一个直角、钝角,C里是各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三种三角形的纸片,露出三个重叠的锐角。依次出示,),问:①谁能很快说出三个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在回答A、B信封内的三角形时,答案一致,正确。在回答C信封里的三角形时,有的从前面的经验出发,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答案有三种。我把C里的三种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贴在黑板上。当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异常活跃的境地时,接着问:②为什么看到一个直角或钝角就知道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而看到一个锐角却不能断定是锐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什么角?(锐角)。从这里你发现什么?因为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看到一个锐角不能断定是锐角三角形。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探索:为什么一个三角形内没有两个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这样巧设疑难悬念,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才能积极地尝试问题,提高了参与程度,提高了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从而有所创新。
<>
三、创设轻松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密切关系。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参与。反之,课堂气氛严肃,学生紧张,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影响学生探索欲望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学中,我比较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注意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创新。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引入一个事例。我拿了2个苹果,问:如果把这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个?学生很快答道:1个。如果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个?有的说:0.5,有的说:半个。经过激烈争论后,得出:半个就是1/2。这样民主愉悦的气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出分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在这种气氛下,引导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分别折出1/
2、1/3/1/
4、1/
5、1/6等;而且学生还通过对折,再对折,找出了1/
8、1/
1
6、1/32等分数。在民主、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敢说,敢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合作探究,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合作探究,能让学生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和讨论中,便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开启自己的新思路,点旺创新的火花。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问: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生答:这个长方形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我进一步解释:长2厘米,也就是长所含的厘米数是2,宽1厘米,也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是1。接着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形变化,得到下面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又问: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生答:无数个。)
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猜一猜?
生A:和长有关。
生B:和宽有关。
生C: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有关。
然后提供学生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每组派代表领取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布置实验要求:测量时,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两个两个分工合作,l号、3号、5号负责测量,2号、4号、6号记录结果。
<>
各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汇报、观察表格,并对下面的思考题展开积极讨论:
⑴从上往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⑵从左往右: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
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各组汇报、讨论后的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在尝试、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相互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五、教师引导,确定适宜的学生尝试空间。
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感知有很大的随意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时,明确内容和目标,确定学生的探索空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如果小,学生探索的意义不大;太大,又很盲目,走弯路,挫伤学生的尝试信心。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为让学生理解“体”这一概念的形成,通过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并引导: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想到,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每个面剪下来比较,找出相等的面。
总之,通过我的教学实践,运用尝试教学的理论,引导学生亲自探索、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掌握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尝试,实现创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毫米》教案教学设计
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老师听线上观摩课有感
新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图形的平移》教案教学设计
新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老师空中课堂网上教学感悟
新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设计图案》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组网课教学心得 线上互动和教材拓展的实践思考
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混合运算(连乘)》教案教学设计
线上教学心得 春晓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微创新
新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案教学设计
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计算经过时间》教案教学设计
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千米》教案教学设计
新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反思策略
教师教研文章 疫情当下关于微课的思考 ——一个有生命力的“微课”
小学数学教研组线上教学心得 疫情面前,唯有我们变得更强大
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数学阅读的三问——《数学阅读中的教与学》读后感
运动员数学教育困境及对策
高年级段数学教师线上教学总结 疫”情时期的云端教学
听课反思 听《长方体的表面积》心得
五年级数学老师线上教学工作小结 “停课不停学”,我会一直在路上
《积的变化规律练习课》听课反思
新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分数和小数互化》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老师网课做法介绍 我用的是最笨的方法-------(线上教学中)
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名山一日游》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简便运算大作战》听课反思
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探索乐园》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