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毫米》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新冀教版小...

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毫米》教案教学设计

2020-03-13 收藏

第1课 认识毫米

教学内容

计较办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知道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的字母表示方法:知道1毫米有多长,建立正确表象。弄清cm或mm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体验活动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1毫米有多长,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引导学生建立1毫米的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

课件、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练习本、一摞纸。

教学过程

―、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自己的橡皮的长、宽、厚。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自己的橡皮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地估计橡皮的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向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分组测量橡皮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橡皮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橡皮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 时,会涉及“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 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2厘米,还差两小格。”“橡皮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 替代﹚边演示测量橡皮的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 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 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 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 毫米的物品。”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 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