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老师读书随笔 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心得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寒假老师读书随笔 ...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寒假老师读...

寒假老师读书随笔 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心得

2020-02-25 收藏

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迎来了寒假,于是我在闲暇时间静下心来,每天拜读一下《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这本书,回想一下自己这两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多启发。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而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如何洞察冰冷文字背后的火热思考呢?这就要求教师们走进教材,读懂教材。在读完吴老师的《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之后,感觉自己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和以前有明显的改变,以前只知道对着教案书看教材,按部就班的把教材上的例题呈现给孩子们。现在感觉其实我们可以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不一定非得按部就班的死搬教材,从已知走向未知,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从未知走向已知。而本学期的期末考试也可以发现三年级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接近生活,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我也要在假期中学会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阅读来改变自己的教学,在读完本书之后,我的感悟有以下几点:

一、认真的研读新课标

每学期初我们数学组都会集合到一起,一起研读课标,在读懂新课标的基础上理解教材。但看着苦涩难懂的文字,从来都没认真读完过。读完了吴老师的答小学数学50问,才发现,原来新课标如此的重要,我们在教学当中,也会根据自己的意图改编例题,因为感觉书中的例题有答案,不想让学生直接照抄书中的答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自己改编例题,有时候看着自己改编的题和例题很相象,但是其实已经背离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孩子某方面的能力。比如书中的例子,学生做操有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有十行,每行有八个人,问一共多少人用图形和用文字呈现出来所培养孩子的能力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若是文字,孩子们只需要根据文字解决问题即可,但是如果用图形的方式呈现,学生需要先读懂图形,从中提取信息,理解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交流想法。前者体现了原课标中的双能,而后者明显涵盖了新课标的四能,所以例题的改编一定要以读懂读透新课标为基础。

二、重视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新课标有“双基”变“四基”已经明确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其实在教学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如果学生积累的基本活动经验丰富,那么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比缺乏经验的高。比如同种类型的题如果换成和学生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如买东西的问题,学生明显解答的又对又快。以前我在课堂中,都会试图要把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啦,可是看了这本书我才有了新的认识,吴正宪老师在书中提到,不可否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样更便于将学生的直观认知与数学的抽象认知对接起来,但物极必反,所有的知识点都一刀切的联系生活显然是不符合人的认知需求与发展的,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研究的深入,数学自身的抽象性会越来越强,数学的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更体现在人的思维发展上。而现在知识越来越复杂,并不是单纯的计算,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通过做题会发现,为什么在考试中比较常识的问题仍能出错呢?这都是生活经验不够,需要提高学生的生活常识,同时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本书中吴老师还提到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生活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当学生同时处于一个大的集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接受知识的能力肯定大不相同。这都是正常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在教学中,注重孩子们是否缺乏某方面的经验,如果有能力就让孩子们体验,尽量让孩子们体验,这对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

三、重视数学广角,综合实践活动这类课程

平常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类课程要么简单的让同学们了解一下,要么直接让孩子们记结论,从来没有当成重要的课程来让孩子自己体验。而期末考试也会有一定占比,比如上学期期末考试牵扯到一道题通过身份证来判断男女的性别,一个班错了一半,一个班错了10名,这么基础的题目却没有得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老师没有真正的重视,另一个方面是学生觉得并不重要,同时老师仅仅只是讲了结果,并没有让学生经历这个探究过程,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改变自己的这种态度,看了吴老师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这些课程的综合性和过程性是最强的一部分,它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问题,学会科学合理的设计解决问题的流程,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克服困难,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载体。而我们的忽视白白错过了对孩子们各种能力的培养,今后要把这部分内容当成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体验中获得结论。

四、让学生养成基本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题。审题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把题先完完整整,认认真真的看一遍;心到:看每句话都应该思考这句话背后隐藏的信息,我们在做题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信息?手到:看到一些信息,经过加工转化之后可以顺手把这些信息写在上面,如看到一周想到7天等。

我发现孩子们在审题时,往往忽略一些关键词,比如题中说让孩子们自己提出一个关于除法的问题,孩子本能的把除法两个字忽略了,很多同学提的都是加减问题。另外,孩子们在做题过程中不会找数量关系式,看到数字想让加就加,想让减就减,没有一定的做题思路,这都需要慢慢的培养。

有时候我们在选择练习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那些描述非常长的题,以为只要把关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写出来,学生能清楚地明白意思即可。其实题越长题中的干扰信息越多,选择这样的问题更能让学生学会抓关键点,关键词,免受无用信息的干扰。现在的小学试卷也越来越往阅读理解方面靠拢,数学并不再是单纯且枯燥的数字符号,更是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题意,提取信息,一场考试并不能检验孩子在本学期掌握的程度,但是能够体现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放手给孩子们去做。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低年级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漏题,抄错数,数算错等情况,而这些很多时候是可以通过认真检查来避免的。这个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不停的强调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另外要教给学生一些检查的方法;最后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严格落实。让学生养成自主检查的好习惯,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在课堂上要多强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数学这一学科本身就具有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候,一定要强调要严谨,最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

五、重视估算的能力。

吴老师在这本书当中,有好几个问题都和估算有关,估算看似简单实际上对孩子们来说却并不简单,经常会出现让我估,我就估,精算完了再估,对使用估算信心不足,总害怕估算错误。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最多的还是估算,估算比精算应用的范围更广,我们在做很多事情之前都是先进行估算,感觉差太多就不用再精算了。对这一问题还需慢慢的引导孩子们转变观念。

这个假期过的很快,读完这本书,我的感悟还有很多,每读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小小的感悟,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书中的案例,我们可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而且读起来也没有那么枯燥无味。今后我会多读几遍,争取早日汲取到书中的精华,同时进行耐心的琢磨,我想一定会使我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有更多的收获!慢慢的从书中成长,做一个终身学习的老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