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1
收藏
听完专家的课,再来听听身边人的课、听听自己的课,突然脑海中就蹦出一个问题:好课好在哪里?想了好久,似乎想明白了一些。
第一个好,好在“行云流水”。
听专家的课,最大的感受是一堂课似乎在讲一道题,一道向纵深发展的题,一节课似行云流水,好就好在看不出他的环节,可是我们自己上的课呢?对比一下,每一个环节清晰可见,似乎在将问题深入,似乎有拓展,可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那么生硬,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哦,你要讲下一个内容了!”这种每个环节之间都有着深深割裂感的课,怎么会是一节好课?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当别人看出你上课的环节了,那一定不是一节好课。”现在对这句话深有体会,每一节环节清晰的课,都是因为不连贯造成的,在教材的把握上不够纵深,对教材的解读,以及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对比没有深度的把握,自然上出的课就像没有拼好的拼图一样,看似每一块都有、都存在,但是却没有完整的拼好,它们之间没有联系,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第二个好,好在“有深度”。
张宏伟老师在用我们班学生上课的时候,真的感觉到同样一节课,让他上出来就会更有味道,孩子们更喜欢听。这节课,不仅教知识,也教给孩子们方法,而且让孩子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来观察我们自己的课堂,总有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在深度的把握上欠火候。这与张老师研读教材,多年的读书功底,以及深刻透彻地研究教材是分不开的,为了上好数学课,他提到了小循环——研究透彻本学段的教材,比如通读高段四五六年级的教材,中循环——通读小学阶段的所有教材,大循环——通读小学、初中的教材,而他,是连高中的教材都通读研究了一遍的人,因为知道了前后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有了对比,自然知道每一节课,应该从哪里入手,深要深到何种程度,而又不超纲,而且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又学到了新东西,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人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种“有深度”的课,是不断研究的结果,是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做铺垫的。任何一节成功的好课,都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是不断学习,改进,创新的一个过程。
看来,以后还是要多学习啊,深度研读教材,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不局限在某一方面,有时候跳出来,会更明白该如何去做,去突破自我。
为了上一节好课,需要不断努力。
高中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11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有多少“粘贴画”》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运动会》教案
(苏教版)2013-六年上册数学1-3单元综合测试题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2013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竞赛试题
小学一年级“十几减九”的计算公式
第四单元实践作业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文具店》教案
(冀教版)2013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检测试题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10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颈鹿和小鸟》教案
教学反思:高一新生如何学好数学
2013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东南西北》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园》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我们赢了》教案
高一5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小兔安家》教案
2013年六年级数学上册半期检测试题
中考数学名师指点:需要重视的问题
高一数学教学的对策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卧室设计》同步练习
2017中考数学复习方法:抓好课前、课中、课后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买球》教案
苏教版二上《统计与可能性》练习题
西师大版五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练习题
人教版第六单元测试卷
高一数学下学期期中考试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