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
收藏
每学期学生有两次大型考试,一次期中,一次期中,学生都是很关心自己的成绩。刚过去不久的期中考试就是一次,期中不仅是对学生前一段学习的一次测试,也是老师检验自己教学的一次好机会,从中找到自己前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自己下一阶段的教学指明方向。
开学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从前两次的月考中发现四一班的学生做题习惯很差,很多同学学习不用心,做题更是马虎大意,成绩两级分化较严重,导致平均分总是不理想;四二班学生一直都是比较集中,所以对二班比较放心些。
本次期中考试题比较简单,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是分数出来之后还是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结果,各种问题都有。总结起来有几点:
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是太牢固,读题不认真,对于答题细节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计算有算一半不写的。比如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学生只答100,不写单位的很多;第四大题动手操作学生知道怎样计算,在写度数时忘记写单位;
2、做题时不按要求做题,第二大题第10小题,把四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学生只知道把数排序,没有用相应的符号连接;第四大题第1小题画一条射线并在上面截取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学生好多画一条射线,在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3、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太差,对于信息不知道整合运用,有些同学看到数字随意组合,列出算式不知道求出的得数表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如第五大题第4小题,某市郊外森林有124公顷。1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32吨,一天可从地下吸出85吨水。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可滞尘多少吨?可吸水多少吨?学生问一年按365天计算还是366天?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自己多反思,怎么有效解决。对于应用题一直是比较头疼的,那天翻看《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一节就提到学生会不会对算术应用题的条件进行思考,正是取决于他是怎样掌握抽象概括的。那些没有思考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单纯背诵抽象概括的学生,就不会思考应用题,不能用思维把握住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反,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多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为基础的,而不是死记硬背,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学生应先把数字撇开先不进行具体的算术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看过后自己受益匪浅,书中给我指明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静下来细细的想这些问题,又回到了学生第一次学新教材中。教师要努力把新知识讲授时就教好,及时检查学生接受情况,不给学生吃回头饭。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
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心得 《尊重规律,不过高要求》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初步认识加法》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导学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数和认数》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古人计数》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导学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整册教材梳理)
二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排列和组合》教学案例分析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法(二)》学案分析
教学心得 数学期末复习,课本是法宝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案
新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复习
评课发言稿 《植树问题》听课有感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四年级公开课《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学案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第二单元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学案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数,认数》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