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8 收藏
连加连减是一节计算课,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计算课比较单调、枯燥,不好体现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大部分老师都会避开,但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它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足以证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编排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才能完成计算。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后面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在教材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丁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有:
1. 教学设计巧妙。丁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前分析比较到位。计算课即重要又枯燥,一年级学生即富有童趣又注意力集中时间段,丁老师根据这些特点,用“猴王召集小猴分桃子”的故事情节贯穿教学。用“木头人”游戏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用“闯关救小猴们”这一活动贯穿练习。这样的设计,符合新课标“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教学”这一理念。
2. 教学过程流畅,思路清晰。学生在丁老师的引导下,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情境中渗透了算理,如看图后引导学生用“原来、先、又”这样的词语叙述图意,学生不仅懂图意、明算理、而且还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自己探究出了计算方法。学生不知不觉中建构了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连减时也同样用连加时的情境,“小猴来”和“小猴走”的呼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对加减法“互为逆运算”有所体会,这一设计也看出来丁老师在钻研教材时的匠心独运。
3. 教学时间分配合理。课堂上复习旧知5分钟左右,学习新知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15分钟左右。体现出丁老师对教学环节的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几点思考
1. 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在操作、讨论、交流中自主探究出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在课堂中,操作的程度不够;讨论中,老师没有深入到小组中去聆听、指导;交流中学生思想的碰撞过少,新授环节,老师给学生之间对算理第一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表述的时间过少,而练习环节闯关第二题,又对算理留给学生表述时间过长。显得新授环节,重点不够突出,练习环节有点推泥带水。
2. 练习的设计,难易层次递进不够突显,缺少拓展探究形式的练习。如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练习:
你爱吃哪些水果,请你选择三个,算一算需要多少钱?你最多能写出几个算式?
联欢会中,请你拿10元钱购买三个水果,你会怎样选择?能列出几个算式?
把这样开放型的题放到小组中合作探究、再全班反馈,不仅巩固了连加连减的知识掌握,又提升了学生多元化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丁老师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能力、课堂管理的意识比着上一轮达标课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两方面依然是丁老师比较欠缺的,需要有大的提升。这就要求丁老师的课堂语言要富有儿童话、趣味性,运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的阴阳顿挫等方式不断地去修炼、去完善,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以此来吸引学生,调控课堂气氛。
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课件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课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3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课件1
二次函数的图象课件1
位似课件1
解有关仰角、俯角的问题课件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课件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课件2
二次函数课件6
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课件4
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课件3
二次函数的图象课件7
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课件1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课件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4
二次函数的图象课件4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件2
概率初步复习课件2
概率初步复习课件1
三视图课件3
由三视图确定物体形状课件
正投影课件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课件2
三视图课件4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课件
图形的相似课件1
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课件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件1
二次函数的图象课件6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