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8
收藏
连加连减是一节计算课,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计算课比较单调、枯燥,不好体现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大部分老师都会避开,但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它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足以证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编排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才能完成计算。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后面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在教材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丁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有:
1. 教学设计巧妙。丁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前分析比较到位。计算课即重要又枯燥,一年级学生即富有童趣又注意力集中时间段,丁老师根据这些特点,用“猴王召集小猴分桃子”的故事情节贯穿教学。用“木头人”游戏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用“闯关救小猴们”这一活动贯穿练习。这样的设计,符合新课标“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教学”这一理念。
2. 教学过程流畅,思路清晰。学生在丁老师的引导下,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情境中渗透了算理,如看图后引导学生用“原来、先、又”这样的词语叙述图意,学生不仅懂图意、明算理、而且还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自己探究出了计算方法。学生不知不觉中建构了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连减时也同样用连加时的情境,“小猴来”和“小猴走”的呼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对加减法“互为逆运算”有所体会,这一设计也看出来丁老师在钻研教材时的匠心独运。
3. 教学时间分配合理。课堂上复习旧知5分钟左右,学习新知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15分钟左右。体现出丁老师对教学环节的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几点思考
1. 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在操作、讨论、交流中自主探究出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在课堂中,操作的程度不够;讨论中,老师没有深入到小组中去聆听、指导;交流中学生思想的碰撞过少,新授环节,老师给学生之间对算理第一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表述的时间过少,而练习环节闯关第二题,又对算理留给学生表述时间过长。显得新授环节,重点不够突出,练习环节有点推泥带水。
2. 练习的设计,难易层次递进不够突显,缺少拓展探究形式的练习。如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练习:
你爱吃哪些水果,请你选择三个,算一算需要多少钱?你最多能写出几个算式?
联欢会中,请你拿10元钱购买三个水果,你会怎样选择?能列出几个算式?
把这样开放型的题放到小组中合作探究、再全班反馈,不仅巩固了连加连减的知识掌握,又提升了学生多元化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丁老师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能力、课堂管理的意识比着上一轮达标课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两方面依然是丁老师比较欠缺的,需要有大的提升。这就要求丁老师的课堂语言要富有儿童话、趣味性,运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的阴阳顿挫等方式不断地去修炼、去完善,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以此来吸引学生,调控课堂气氛。
2006初三数学中考模拟试题3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5
2006新课标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毕业生中考模拟考试数学试卷
2006新课标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中考全真模拟试卷(8)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1
中考汇编不等式
长沙市中考数学实验区试题
初高中衔接型中考数学试题(03)
中考动点题
中考数学复习同步检测(2)(整式)及答案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八二次函数及其应用
2006年中考数学模拟题
中考全真模拟试卷(6)
启明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中考模拟试卷
2006学年第二学期初三中考适应性独立练习卷(一)
中考数学复习检测(实数)及答案
2006年全国中考最新题型选粹(二)
中考数学复习检测(整式方程(组))及答案
中考专题阅读理解题
2006中考专题突破试验与操作题专训
2006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题
中考全真模拟试卷(7)
2006中考数学模拟3
中考数学摸底测验试卷
2006新课标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初高中衔接型中考数学试题(01)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二代数式、整式及因式分解
中考专项训练——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