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 ---贲友林报告学习心得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学生为中...

“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 ---贲友林报告学习心得

2018-11-12 收藏

2018年10月21日,用心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贲友林老师的报告《构建“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这是实实在在一线的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智慧,对我的启发很多很多……

贲老师选择了17年来自己参加全国大赛的其中三节课,深入浅出地给我们分析了教育实践的真谛。2001年执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一课,贲老师超前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精美制作的课件,到现在也依然无人能超越,依然可以作为我们的示范课。课他依然不断拿出来对比并反思:这样精彩地、获得很多荣誉的一节课,是为老师的教而设计,是为听课的老师设计,也是为评为而设计,为学生考虑的很少。《认识时分》导入时,老师跟学生一起画钟面,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很快就知道了: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当老师提问钟面上有几根针时?有的学生说4根针,有个学生说秒针在最外面,时针在最里面,分针在他俩之间。当时这些答案都不在老师的设计之内,怎么办?贲老师就敢于诚实地说自己不知道,后来他还真的去钟表店研究了不同的钟面。这样的老师—真诚、坦率,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自己怎么会不提高?现在是网络时代,有很多东西我们真的不如学生了解的多,因为每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不同,所以要诚实地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真诚地接纳孩子们世界。

贲老师指出了:目前我们的评课,依然停留在老师层面,关注的重点是:教学设计是否新颖?教学实施是否顺畅?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师素质是否优秀?极少有老师去关注到学生有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有没有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没有质疑和发现问题?我们教师真正落实“以生为本”吗?今天听了贲老师的分析,获益匪浅,课堂上真正从观察和了解学生入手,关注: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运用什么策略解决了问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从中能归纳出什么?就像孙双金老师说的:“我们目前的教育是把孩子们教的没有问题了”,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从贲老师的分享中,我明白了:当课讲的非常完整、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这是教师的表演。真正的课堂应该是:

孩子带着自己的思考进入、开展性的学习,不断有碰撞,有质疑,产生新的奇思妙想,这样才能通过课堂发展的更好。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多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挑战自我的能力,尽可能地向每个学生表达老师对他的欣赏,提供机会让学生接纳别人的观点,努力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