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故事 由一道题引发的思考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故事 ...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小学数学老...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故事 由一道题引发的思考

2017-08-18 收藏

同事发来信息:

“一双鞋进价70元,82元售出。收了100元可老板事后发现是假币。问他在这件事上共赔了多少?

这是3年级暑假作业的阅读思考题,咱俩一块儿算算,看答案一样不?人家问我呢,我怕答案万一给人家说的不准确。”

我看了看这道题,思考了一下,我想:赔的钱,不就是他在整个事件中给别人的钱吗?100元假币的信息不必考虑,只要算出他一共给了别人多少钱就可以。

70元是买鞋的钱,还有别人付100元假币,找给别人100-82=18元,那就是70+18=88元。

列综合算式为70+(100-82)=88元,或100-82+70=88元。

我把自己的想法发给同事,过了一会儿,她发过来信息:

“我是这么想的。其实他赚了12元,赔的:就是那100元假币。赔的减去赚的就是88元。”

我惊讶地发现,我们想问题的思路不一样,但是答案一样,想法都是正确的。

她说:“你的思路孩子更容易理解,我的有点儿绕。”

我回她:“是的,用100元假币,减去认为赚的12元,确实不好理解。”其实那一刻,我是站在我的角度是思考问题的,去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不好理解。我对自己的想法也有些怀疑。

我想了想,又说:“不知道孩子会理解哪种方法,大人不好理解,小孩子就不一定了。”

她回复:“嗯,让他们自己选择理解吧!”

我说:“我一会儿让我家孩子试着做做,看他怎么想?能不能算出来?”

然后,我就把这道题拿给8岁的儿子看了,他想了想,他说出了用82-70=12元,100-12=88元,我问他是怎么想的?他说12元是赚的钱,用100元假币减去12元就是他赔的钱呀!

儿子的想法和同事的想法居然一致,当我跟他说我的想法时,他第一遍没有听懂,让我再重复一遍。

验证的结果是孩子跟我想的不一样。

后来,我把这个问题发给了一个小学数学方面的专家,询问他的想法。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答案是88元。70元还有找回的18元共88元是赔的。70+(100-82)或100-(82-70)。”

一看他列的算式,就知道他的两种思路都在里面,而我和同事却都只想到了一种思路,这就是专家与我们普通的老师不一样的地方吧!

看到这道题,我忽然想到曾经在课本上遇到的一道思考题,也是相当有难度。我当时想着,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给孩子们。

那是几年前讲的一道题,题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我很清楚,我是把解题方法以及思路都教给孩子们的,就像这道题一样,我是怎么想的,就怎么教给孩子们,但是丝毫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感受。

我想,我当时是走了捷径的,我以为,我把自认为最好的方法教给孩子们,他们应该都可以学会,但是,事实不是我想的那样。

期中考试的时候,同样出了类似的题型,结果孩子们错的很多,我以为是因为孩子们太马虎了,没有认真对待考试,结果我又按照自己的想法讲了一遍,就这样过去了。

没想到,到了期末考试,这道题,居然又一次出现了,孩子们做题的结果依然不尽人意,错的很多。

我这才意识到,不是孩子们的问题,是我的问题。在讲课的时候,讲解这道题的时候,真的不应该走捷径。

我应该在第一次讲这道题的时候,就多给孩子们一些思考的时间,多听一听他们的想法,也许他们的想法跟我完全不同。把他们的思路打开,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就出现了吗?还用自己那么费劲地一遍一遍去讲,做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吗?

我想到了,老师在课堂上,要读懂学生。而读懂学生的关键就是:倾听,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然后再来根据学生的思路,继续引导学生。

最近几年,经常会出现一些精彩的课堂生成,也经常会为学生精彩的回答感到欣喜。再也不是那个盲目地自顾自地讲解的老师了。

讲解一道题,走捷径,千万要不得,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更要不得。

倾听,引导,才能开出更多思维的花朵。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