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9
收藏
设计说明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本节课当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猜测鸡兔的只数,再用假设法通过一系列推理、计算、验证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下特点:
1.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从数据较小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数据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2.利用古题激发兴趣,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教学中,择机拓展古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体会古人巧妙思路的同时,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3.举一反三,培养能力。
在巩固练习环节巧妙设题,使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变式问题时,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使自己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课件出示)
2.这是一道古代数学名题,谁能说一说题中的“雉”指什么?“足”指什么?“几何”是什么意思?这道题是什么意思?(“雉”指鸡,“足”指脚,“几何”是多少的意思。这道题的意思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3.激趣导入。
(1)谁能说说图中孩子们是什么表情?从他们的表情中你知道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2)因为“鸡兔同笼”问题比较难解,所以本节课我们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板书:鸡兔同笼)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详见课堂活动卡)
(3)汇报讨论结果。
方法一:用猜测法解题。
第一步:猜测。
鸡有4只,兔有4只。
头数:4+4=8(个)
脚数:4×2+4×4=24(只)
得出的脚的总只数比实际少2只。
第二步:调整。
鸡少1只,脚数少2只;兔多1只,脚数多4只,把1只鸡换成1只兔,头数不变,脚数增加4-2=2(只),即调整成鸡有3只,兔有5只。
五年级数学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单元测试卷
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试卷3
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试卷1
小学数学第九册期中检测题
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试卷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期末综合试卷
小学数学第九册应用题练习试题
五年级数学知识测试题3
五年级数学知识测试题4
小学数学10册填空训练
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过关测试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1
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二单元检测题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综合练习题
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五年级数学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单元练习题
五年级数学知识测试题1
小学数学第九册期中抽考试卷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练习题
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测试
五年级数学找规律单元练习卷
五年级数学下期期末综合卷
小学数学第九册应用题练习
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试卷
小学数学第九册期中试卷2
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试卷4
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同步练习题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练习题
小学数学第九册终结性评价试卷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同步练习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