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与减》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加与减》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加与减》

《加与减》

2015-07-23 收藏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启发谈话,创设情境。

小朋友在前两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图和算式编加法和减法的数学小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先比一比看谁编的小故事又准确又完整。(出示课本第34页第1题)

(二)探究阶段:

1、观察、比较加减法算式。

(1) 小朋友的故事讲的可真好听,你们还为数学故事列出了加减法的算式真不错!仔细观察刚才故事中的两个加减法算式,你发现其中有什么秘密吗?

(2)小结:对了在这里的两个加法和减法算式象这样的两个加减法算式

(三)应用阶段:

(1) 出示两幅图讲故事、写算式。

(2)根据刚才学习的加减法的关系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6+3= 5+2= ( )+5=

9-3= 7-2= ( )-5=

学生独立练习后全班质疑:刚才有两位小朋友填写了第3题我们来看看

(3)+5=(8) (4)+5=(9)

(8)-5=(3) (7)-5=(2)

(3) 2 +3=( ) 7 +1=( ) 2 +6=() 7 +3=( )

( )-3=( ) ( )-1=() ( )-6=( ) ( )-3=()

3 +5=( ) 2 +7=( ) 6 +2=( ) 4 +5=( )

( )-5=( ) ( )-7=() ( )-2=() ( )-5=( )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与减的关系,减是加的逆,通过看图说故事,实施数学交流。所以练习中我从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出发设计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作的三层次。

第一层次借助图片描述故事写出有关系的加法和减法算式。

对于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这个层次的练习中教师设计使用学生熟悉的红蓝翻转片来完成,既是对才建立的加法和减法关系的知识的一种模仿练习,也是分层练习的体现,对于理解和掌握较好学生完全可以脱离红蓝翻转片的帮助。

第二层次脱离图片的帮助由形象过渡到抽象。

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只能依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来完成,这样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极大的飞跃,我在此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随机出现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辨析会,例如:

(3)+5=(8) (4)+5=(9)

(8)-5=(3) (7)-5=(2)

由两组同学就不同的或相反的观点进行辩论,以求得对问题的深刻的认识,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智能的非常好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反省智能。

第三层次充分展开想象力运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描绘属于自己的图片。

在教学加法时我除了注重对学生数学故事描述以外还从培养学生想象力出发,让学生在空白的纸上想象你所想描绘的加法故事.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算一算数一数的一门课,事实证明采用单一的观点方针来看待某一概念或问题,学生对它们的理解是片面的僵化的,数学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功能去探索、去理解、去运用,并把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只有采用不同的观念和立场看待同一现象才能促使学生用一种以上的方式理解它表现它并寻求这些理解表现方式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终旨是让学生能在学习互动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新的情境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去解决新的或实际的问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