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优秀论文展示《浅谈小学数学PPT课件制作策略》范文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名师优秀论文展示《浅谈...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名师优秀论...

名师优秀论文展示《浅谈小学数学PPT课件制作策略》范文

2016-10-28 收藏

名师优秀论文展示《浅谈小学数学PPT课件制作策略》范文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能在教学的推广,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使用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致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多媒体教学技能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能。《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信息技术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要注重实效。”笔者自从新课改倡导使用多媒体开始,就将PPT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同时也感受多媒体课件运用不当也容易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下面笔者对PPT课件使用目的、内容设计、超链接功能的点思考。

关键词:PPT课件;辅助工具;实用;科学;超链接功能

一、使用目的要明确。

(一)多媒体课件是数学教学的辅助工具

在教学中上唱主角的是学生和教师,教学是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同学们积极地探索,在同学们探索后老师再有效地引导,大家平等的交流,彼此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课件只是起到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有的教师为了按预定的顺序演示所准备的内容,课上就得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既定的流程上来,失去了教学的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没有很好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屏灌”。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言简意赅,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辅助工具,不应成为课堂的主导。

(二)课件设计应追求实用,服务教学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一般都可以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对于用常规教学手段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使用课件辅助教学,因为那样只能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对于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需要学习者反复练习、现实中不易动态演示的等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有必要实施课件辅助教学。

课件制作时,要深入分析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所能达到的目标,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特别要注意发挥多媒体的特长,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素材,集图、文、声、象的综合表现功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设计者必须事先规划好课件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制定明确的目标细节,并使这些目标都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服务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PPT课件内容设计要科学

(一)课件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亲近认知心理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一方面创设问题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另一方面情景要有使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新知识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使学生体会生活情景的再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

案例:教学《年、月、日》时,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出色彩鲜艳的太阳、月亮、地球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生动、形象的动画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产生了疑问,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心理,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课件内容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逻辑思维很强,特别是几何及概念课,大量的图形、图标,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看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空间想象能力突破教学难点。多媒体课件的声、光、色等优势资源,让信息技术展示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能起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

案例: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通过课件演示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上摆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数小正方形的个数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讲“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时,遇到平移、旋转等现象,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展示其变换过程,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建立空间观念很容易,比演示和空洞的讲解效果则好许多。在讲“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这一知识点时,如果用直尺画则无法展示其无限长的特点,如果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展示其延长过程,展示其无限长则可以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效果好。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在学生猜想、操作之后,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展示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然后再拼接组合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让学生清楚的看到,随着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由此也渗透了数学的“极限”思想,顺利突破难点。

因此,在课件设计、制作和运用之前,针对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直观性来突破教学难点。

(三)课件版面要和谐、统一,忌过于花哨,艳丽

好的课件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背景色的选择、字体大小、线条粗细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因此,在制作多媒体时要避免制作的手段过多,画面杂乱,给人以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这样容易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手段的变化上而影响教学效果;另外,背景色太深或太浅、字体太大或太小、线条太粗或太细,也都容易引起视觉疲劳,甚至出现头晕眼花。还有的教师因为不会正确操作,导致影视媒体亮度太强或太暗,视听媒体音量过高或过低,画面大小不适中,图像不清晰等,上课时忙得不可开交。这些做法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般来说,我们在课件制作时,文字应尽量用宋体、黑体等常见的正规字体。特别是小学课件中,应该与课本上的文字字体相统一;课件中的音乐,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尽量不要使用广为流行的音乐或歌曲。因为当学生听到这种十分熟悉的音乐或歌曲时,潜意识中会随着音乐或歌曲的节奏欣赏或默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件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了;计算机上呈现的色彩与通过投影仪投射的色彩有很大的差距,在投射的过程中各种色彩的明度、纯度等特性值不断下降,这就造成了投射后的画面色彩模糊。因此,在制作中应在不破坏统一色调的基础上,尽量增加各种颜色的纯度、明度等,这样播放的时候,就可以避免出现模糊不清的效果了。

三、重视PPT课件的超链接功能

(一)超链接功能可增强PPT课件探究操作的过程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因此,数学教学不但要注重知识结果,更应注重新知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内容大多是老师课前根据自己的创意,从总体上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知识,缺乏对新知形成过程的演示。其实,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的超级链接设置,把探究过程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案例:《质数和合数》教学时,学生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后,在找100以内的质数时,可以通过课件超链接,把课件内容转换到world文档中,在 world中进行100以内自然数质数的筛选。先删除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1,再依次删除2、3、5、7、11的有关倍数。这种超链接操作方式,能让学生经历100以内质数辨别的过程,既增加了学生对这些质数的印象,又使学生掌握了找质数的方法。

(二)超链接功可能提高PPT课件的可控性

PPT课件制作好以后,各幻灯片内容便以 “线”性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易改变课件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对于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具有不可控性,对教学进度的完全把握有时很难做到。笔者认为,可以把课件中巩固训练内容的幻灯片超链接到尾部幻灯片,这样教师就能根据授课的进度,灵活机动地选择内容的取舍。

再次,有些教学内容结果多样化,在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中,每种结果呈现的机率均等,不能按照课件提前设置好的顺序呈现。利用超链接功能可以选择幻灯片呈现顺序,即把部分幻灯片呈现顺序的串联关系变成并联关系,增强操作过程的可控性。

案例:教学相遇问题,“甲车速度60千米/时,乙车速度80千米/时,两车分别从A、B两个城市相向而行,6小时后两车相距110千米,试计算A、B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此题由于没有告诉两车是否相遇过,因此应分“相遇后相距110千米”和“相遇前相距110千米”两种情况去解决。在PPT 课件制作时,可以把出示例题的幻灯片,用两个超链接分别连接到两种解题过程幻灯片中去,然后链接回出示例题的幻灯片。这种方法就能改变学生必须按照老师预定思路解决问题的顺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教师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是新时期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技能。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钻研、创新,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成为我们教书育人路途中披荆斩棘的一把利剑。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