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_说课稿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
首页>数学教研>说课稿>小学四年级...

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2016-10-27 收藏

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巴瑞,来自淮河东路小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首先我说说本课的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三年级已学过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习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第一课时。

三、说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进一步认识小数,我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课件演示和联系实际,探索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我预设: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将成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将成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说评价设计

根据学生的叙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课本做一做和基础练习题,对目标1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与探索过程中表现状况和提升练习对目标2进行评价。

六、说学习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并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学习环节:

1、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开始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的游戏导入,让学生通过在估测再测量90厘米长的红彩带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引出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这时人们便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同时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自然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使学生不知不觉走入对新课的思考。

2、探究小数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用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三份,七份,通过观察分数的相同点及小数间的相同点,总结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接着在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测量彩带及数学课本的长度并按要求完成表格,从而得出结论: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0.001米、0.051米,这些小数是几位小数?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米?由此得知:分母是一千 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同时完成学习目标一: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探索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3、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我会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探究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我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0.8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0.6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0.07里有()个百分之一;0.09里有()个百分之一。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孩子,像0.8,0.6这样的小数,我们可以看成有多少个十分之一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位小数的技术单位是十分之一,记作0.1。像0.07,0.09这样的小数,我们可以看成有多少个百分之一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记作0.01;同学们想一想: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四位小数呢?通过课件演示:1/10米里面有( )个1/100米,1/100米里面有( )个1/1000米,从而认识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请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完成学习目标二:2、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4、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

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1)基础练习 (通过这个练习,巩固新知。)

(2)提升练习 (连线题体现学习知识的灵活性。)

(3)发散练习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心,又凸显了清晰的课堂结构。

八 、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游戏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将会给学生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而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也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的说课,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课标》中提出:有效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明确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养成善观察、爱动脑、喜创新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与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五、教学方式的构建: 为了让这节课更具实效性,备课时我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我以米、分米、厘米、毫米原有知识为背景,用分数、小数形式来表示尺子中的一份或者几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小数的意义,进而主动建构知识。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同时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注重组织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能有所得、有所思。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教的实在、学得踏实。

六、教学流程: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让不同的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思考,向四十分钟要实效。围绕《影响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课前活动

我问学生3+4等于几?我说只要加上不同的单位,3天+4天就等于1周,学生恍然大悟。我又提出了5+5=1,50+50=1的算式,让学生猜想其原因,学生兴趣盎然,我总结到单位发挥了神奇的作用,这就是有趣的数学。这节课的学习很多地方运用了单位,变换单位表示方法也就不同了。这个活动并不是孤立的,他与新课紧密相关,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既引起学生对单位的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融洽了师生关系、建立交流的平台,为课堂教学更顺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感知小数的产生,引出课题。

新课中,我首先让学生估测彩带、教鞭的长度,然后测量。接着我和学生测量身高,(两臂伸开,从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离)鼓励学生尽量用小数形式汇报。从而引出知识上的矛盾,发现全班同学的身高都不是整米数。这里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活动中人人参与,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第三个环节:观察、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要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在这里我引用了分数、小数两种形式表示同一个长度,说明分数小数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来完善课题。(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这一节课的学习借助一样工具——尺子,让学生观察屏幕上一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十份、百份,那其中的一份、几份分别是多长?用分数、小数表示出来。以分数知识为切入点,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每次得到的分数、小数都书写到板书上。以便于学生充分的观察比较。学生通过观察小数点后的数位,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等。小数这部分知识重复性强,容易平铺直叙。我在这里注重转变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表示任意的几份、自己举例两位小数、创造三位小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在学生的例举中明确了知识点。生活中可以分的不仅仅是一把尺子,也可以是任意的一条线段、一个正方形、一车货物等,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在生活中更多的方面得到了四位小数、五位小数。这样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小数的意义范围更扩大了、应用更广泛了。它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更密切了。这个环节学生在观察、推理、交流的活动中层层推进,不断丰富小数的意义。我让学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数学家和老师规定的,而是他们自己发现与创造的,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并通过小练习验证自己得出的结论。

第四个环节:通过练习探究明确计数单位及进率

在探求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多少,而是创设闯两道数学难关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计数单位的教学再一次以分数为切入点,学生很快说出答案,并自然地讲出了道理。因为板书上的分数、小数一一对应,便于学生发现总结。运用板书,形象直观地提炼小数计数单位,使每一部分都有的放矢。我不失时机的通过连连画画以读法和写法两种形式出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计数单位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去体验、思考构建数学概念。没有牵强痕迹。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发现小数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我认为这样设计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为媒介,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第五个环节:师生进行全课总结。

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学习收获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储存到原有认知体系中去,真正理解,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了进步与发展。不需死记硬背与机械操练。是学生主动的探索性的、研究性学习。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