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打磨有效的教学设计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在“对话”中打磨有效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在“对话”...

在“对话”中打磨有效的教学设计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在“对话”中打磨有效的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在“对话”中打磨有效的教学设计什么是教学设计?专家给出的解释是:“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我以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明确“教什么”的基础上考虑“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打磨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

一、 与文本“对话”

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教什么”的问题,即正确把握教材意图,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当下对于教材有几种不同的观念:一种是传统的唯教材观,把教材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种是激进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常常过分追求创新而随意改变教材,以致与教材本来的编写意图南辕北辙。对于这两种教材观,我们都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不足。正确的教材观是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正确把握教材意图,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教材意图呢?应重点研读教材,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材的思维定势,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更需要熟悉和理解教材。

整体把握教材。要整体把握单元教材在整册教材、整个学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及前后联系;了解课时教材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方程,是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了解这一内容的前后联系,就不能准确把握六年级的方程这一单元内容的逻辑起点。甚至有个别教师在教学解方程时,仍然采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与教材的意图就相差甚远了。当然,如果教师在教学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之后,补充介绍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的方法,也未尝不可。

准确理解教材内容。虽然教材是静态的,但我们要把她看作是有生命的,要把她看作能与我们对话的智者。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努力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幅图片、每一个活动场景的含义和背后的思想。例如,五年级(上册)“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教材直接给出两条信息,让学生把其中两个数分别改写成万和亿作单位的数。我们想,为什么要在信息中给出数据来改写呢?为什么不能复习四年级学习的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然后再改变数据,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呢?追问的结果是:单纯的复习引入纯粹是从知识的角度考虑,学生是被动的,缺少主动学习的需要。学生借助教材提供的情境,在阅读信息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读准大数不方便,从而产生学习改写方法的内在需要,体会改写的价值。最终,我们把教学设计成:教师提供几条信息,让学生进行信息播报。信息中的数据有的是整万数,有的是已经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整万、整亿数,还有就是教材提供的两条信息。这样既回顾了数的改写方法,又充分激发起学生把较大数该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需要。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能体现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整体设想。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观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六年级(上册)方程这一单元例2的教学为例,我制订的教学目标是:①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形如ax ± bx = c的方程的解法,能运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② 使学生在观察、画图、分析、抽象、概括、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③ 使学生在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习惯,体会自主探索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上述三条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成了一个整体,也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

二、 与学生“对话”

教学设计还要学会与学生“对话”。只有认真解读学生,顺应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才能更好地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话,把握学习起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必然影响着数学学习。因此,教学设计必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教学认识射线这一内容时,以前我们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引入射线的,告诉学生“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这样教学,学生对射线无限延长的特征理解有困难。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于这样的考虑,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编排这一内容时,创设了生活情境:在美丽的夜晚,有很多五颜六色的射灯,灯光射得很远很远。教学设计时就要关注这一情境的价值,即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征——向一端无限延长。在学生对射线有形象的感知后,再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学生对射线无限延长的特征就容易理解了。

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对话,激发学习热情。只有把学习内容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四年级(上册)分段统计表的教学,教材创设了为学校鼓号队员购买服装的情境。教学设计时,我们利用这一情境,让学生为老师出主意,该为这次比赛做哪些准备工作呢?使学生感受到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学生提出购买统一的服装后,教师再呈现根据身高的不同,有三种型号的服装,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大号、中号、小号服装分别要买多少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分段统计数据的心理需求。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统计过程,体会统计方法的实际价值。

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话,安排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选用要有利于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形成对知识的体验。数学学习不只是告诉与记忆的过程,更应该是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发现的过程。要灵活使用接受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升各种学习方式的品位。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理解长方形对边相等是本课的的难点,也是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重要基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先提供6根长短不一的小棒,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根搭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在拼搭的过程中会发现,如果选择两根长度不相等的小棒作对边就搭不成长方形,只有选择两组长度分别相等的小棒作对边,才能正好搭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完成这一活动的过程,需要不断选择和调整,思维是活跃的。接着,引导学生说说搭长方形过程中的感受,并猜想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这时的猜想是有一定体验之后的猜想,而不是瞎猜。最后,再让学生想办法证实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在操作、猜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长方形对边相等的体验不断深化。

三、 与自己“对话”

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都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最重要的“对话”则在于,教师在教学设计完成后,能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重新审视教学设计背后所依据的理念,对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作批判性分析,并积极寻找更好的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在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完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之后,我们又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学生有没有关于表格的生活经验,能否让学生借助这种生活经验初步接纳表格?第一次列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是由学生完成还是教师讲解?怎样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列表整理信息的好处?怎样通过教学,使列表整理信息成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的一个策略?……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对情境创设的意图、例题教学的重点、练习的关键等认识得更明确了,教学时学生对“策略”的认识和体会也更容易到位。

总之,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设计教学”的观念,努力设计有价值、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学方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