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越来越关注如何在教学中摆正形式与内容、过程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达成教学的目标,扎扎实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显然,这是课程改革逐步走向理性轨道的可喜变化。

一、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

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通常分两类。一类是即时达成的目标,主要指知识方面的目标,通常课上完就应达成。例如圆周率这一知识,如果在课中这一目标没有达成,那么学生在以后的课上就很难有机会再完整地学习了。另一类是终期达成的目标,主要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这类教学目标不是一两节数学课所能达成的,也不是数学学科所独有的,有的目标甚至需要学生终生来达成。但是,这些目标又都应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节课中。现在有些课堂教学,或打着联系生活实际的旗号,或打着重视学科整合的旗号,或打着彰显数学文化的旗号,课堂上一个情境接一个情境,一个活动连一个活动,一派热闹景象!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如何呢?有的课甚至连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没有达成!教师在一节课上要求太多,期望达成的目标太多,放大了本来属于终期达成的目标,造成即时目标的缺位。显然,在教学中准确把握重点,突出教学重点,依然是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在学生认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只看到一个面”。

先出示一张抽奖箱的照片,提问:想一想这张照片是从抽奖箱的哪个面拍摄的?

生:正面。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从刚才的抽奖箱可以知道,只有抽奖箱的正面才写着抽奖时间。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再想一想拍摄这张照片时是怎样站位的?你能学着摆一个照相的姿势吗?

生2走到抽奖箱前,两手交叉做成照相状,边摆姿势边配音“咔嚓”,引得满堂喝彩。

师:很好!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照照相?

生:想!

然后学生在小组里轮流摆姿势给抽奖箱(课前每组准备一个)照相。教室里“咔嚓”“咔嚓”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在课堂上给物体照相这一活动,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兴趣高涨。但是正因为这样,大部分学生过多关注的是照相时摆出各种“姿势”,而忽略了怎样站位,如何调整视线,学习只看到物体一个面的观察方法。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但是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我以为让学生通过给物体“照相” 这个形式来观察物体是可取的,但不能仅仅让学生沉醉在有趣的活动中,而应该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数学活动,并给学生明确地提出这一数学活动的目标。

二、 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关键要看活动能否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看到很多课堂,教师重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但是往往忽视了操作对发展数学思维的作用。特别是,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之前,应该思考:操作有没有必要?怎样操作?为什么这样操作?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教学活动也就有底气了。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比比下图中甲、乙两部分的周长。

当学生出现三种不同意见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证明自己的想法。试想,这样的问题有动手操作,且要求全班学生统一操作的必要吗?本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会通过操作进行比较,也有的学生会通过观察、推理来思考。因此,教师没有必要做出全班统一操作的指令,因为这样的操作从思维层面上看是低层次的——无疑是在怀疑正方形四条边是否相等,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再如,“圆锥体积的计算”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用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通过倒水或倒沙子实验,发现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1/3。这里必然要涉及的两个问题是:怎么想到要用圆锥装东西往圆柱里倒呢?为什么非要用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呢?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学生的操作显然缺乏思维含量,操作活动就只是为了发现一个数学结论。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处理的:先举起空的圆柱形容器,复习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举起装满水的不规则茶杯,提出问题:怎样知道这杯水的体积?引导学生想到把水倒入空的圆柱形容器中,此时揭示“转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接着举起圆锥形容器,提出问题:怎样知道这个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然想到将容器中装满水,倒入圆柱,再计算体积。第一个问题顺利解决了。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刚才我们用转化的方法得到了这个圆锥的体积,但是有点遗憾,因为计算的数据全是圆柱的数据,能否用圆锥自己的数据呢?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这样的教学,就使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有机结合在一起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主要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而定。可是,我们看到,新课程提倡的一些教学方法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似乎不采用这些方法,课堂教学就显得落伍了。其实,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没有新与旧、时髦与落伍的区别,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问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该自主探究的应该放手让学生静悄悄地探究,该交流的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该向学生叙述事实、描绘现象、解释问题的就应该清楚地讲授,不要让形式束缚自己的手脚。

比如,“圆的周长”一课,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且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可以让学生从实验操作中获取,所以应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而认识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不是实验操作所能解决的,前人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才获得这一发现。这让学生探究显然不合适,而通过资料的讲解、史实的陈述,并结合直观的图示,则可让学生了解这一过程,受到数学的求实精神和科学的探究精神的激励。保证教学的实效,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直应该考虑的问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