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学的起点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追寻教学的起点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追寻教学的起点

追寻教学的起点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追寻教学的起点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追寻教学的起点一、 追溯起点:识得庐山真面目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某些数学知识的本质,出现了一些人为的教学失误,使原本比较成功的教学留下“硬伤”。

比如“圆的认识”一课,一节课上完之后,学生潜意识中总以为圆形纸片就是圆。什么是圆?从数学的角度讲: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尽管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建立如此高度概括、科学、准确的概念,但六年级的学生认为圆形纸片就是圆总不应该吧。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还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哪些物体是圆?圆是一种平面图形,物体怎么可能是圆?这样的问题若改成“哪些物体中有圆”才显得比较科学。

由于教师不求甚解,导致学生似是而非,以讹传讹,这会成为埋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定时炸弹,虽然暂时看不出问题,但必然会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有自觉追溯知识的起点,把握知识的本质,教学中才会底气十足,游刃有余。

二、 围绕起点: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究其原因,他们都能够围绕起点展开教学,始终抓住教学的主线层层推进,而不是像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给人一种在外围迂回,抓不住本质的感觉。

笔者曾听过一节六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教学伊始,师生共同回顾了小学阶段所学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推导过程,然后基于所学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源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大胆地抛出一个问题:“从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看出这几种平面图形是有联系的,你能画一张图表示出这些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吗?”在一阵紧张有序的动脑动手之后,多数学生画出了以下两种图:

这时,教师追问:“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吗?”将整节课推上高潮。当然,教师敢于这样提问,也可见教师站得高,看得远,找准了知识的起点,并能引领学生回到这一点上去。

所以,教师的教学应高屋建瓴,在追溯到知识的起点后,教学中始终不忘围绕起点展开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大气,学生学得主动,习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形成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完善。这样的教学不正是教师心中理想的教学吗?

三、 落脚起点:淡妆素抹亦相宜

不少教师为上好一节公开课常常大动干戈,牵动一帮人忙得热火朝天,常常花很多时间来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应该说,有些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效果是好的,但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还是拿“圆的认识”来说吧,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新课导入时,笔者首先出示一个圆形铁环,让学生初步感知圆;鉴于半径、直径这两个重要的概念都会牵涉到“圆上”这一概念,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圆内、圆外、圆上,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圆的表象和认识半径、直径等概念扫清障碍;最后组织学生自学课本,通过阅读教材、尝试画圆、实际操作,理解半径、直径的概念,探索并验证半径、直径的特征,学生学得同样积极主动。这样的课堂是简洁的,但同样是精彩的。实践证明,落脚起点教学,正是还数学以简单的真实面目,在朴素中挖掘数学特有的深刻内涵。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