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即时评价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即时评价课堂教学的中心已经由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所以对课堂上的学习评价,也应该由获取知识多少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次评价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就要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评价,关注教师从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学生,关注学生如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方面作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探索之一:需要教师评价,更需要生生评价
案例一: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例1:在教35×5×2怎样算比较简便时,首先让学生试着自己计算,然后交流。
生1:我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算法为35×5×2=175×2=350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种算法怎么样?
生2:生1的算法不简便,因为第一步35×5口算不方便,第二步175×2的口算也不方便。
生1又举起了手,并且满眼都是要求再说一说的期盼。我又一次让生1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的第一种算法确实不简便,我又想起来另一种算法:先把5和2相乘得10,再把10与35相乘得350。算法为:35×5×2=35×10=350
师:谁来评一评这种算法?
生3:这种算法简便,因为第一步5乘2得10口算方便,第二步35乘10得350口算也方便。
师:同学们真聪明,尤其是生1的思维很灵活,他能在发现第一种方法不简便的情况下,很快想出了第二种方法,给同学们提供了一种简便的算法,建议大家以后做这一类题时采用他的简便算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教师是权威的评价主体,学生则是无奈的评价客体,这样的评价机制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反思、评判、分析能力的有效发展。鉴于这样的思考,应让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从外部的转向内在的,从形式的转向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并通过“自评互评”实现教学的发展,开拓彼此思维的广阔性。案例中,面对生1开始说的算法,教师没有采取传统的权威评判,而是以“同学们,看一看这种算法怎么样”这一问题为转折点,将评价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学生,当生1说出简便方法以后,教师还是以“谁来评一评这种算法”,将评价的权利仍然交给了学生,最后教师进行了总结性评价。正因为这些评价意见源自学生,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所以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内化,这样的评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探索之二:需要认知评价,更需要情感评价
案例二:“圆柱体积计算”教学
(出示例题,学生尝试计算体积。)
教师指名(后进生,两两合作)板演,学生动作很慢,但态度极其认真,其中一组学生明显地看出在互相帮助。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完,但板演的同学动作很慢。
师:我们大家一起欣赏××做得题,一笔一画都在尽力写好,就连这个句号,写得都很认真,真是一个完美的句号。
生:不,有不足之处,答案的单位名称写错了,应该是立方厘米,他写成了平方厘米了。
师:(边说边修改)如果这样订正一下,就锦上添花了。
师:认为自己没有错误的同学为自己鼓掌!
课堂学习中不管哪方面的提高都离不开知识体系,缺少“知识”这个载体,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课堂评价中,要做到“知识评价不放松”。但是,课堂除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价值、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新理念下的评价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首先是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进行评价。以上案例中教师评价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的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努力程度。那出自老师肺腑的鼓励的话,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情感。学生把老师对他的鼓励化作行动,师生双方都乐于接受对方信息,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促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探索之三:需要及时评价,更需要延时评价
案例三: “商不变性质”的教学
让学生判断24÷8=(24+24)÷(8+8)是否相等。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正方:我们认为它是错的,因为它的被除数与除数是同时增加,不是扩大或缩小的。
反方1:我们通过计算发现左右相等。
正方:例如60÷20 = 3,(60+20)÷(20+20)= 4,它的商就变了。
反方1:这两题不一样,你方举例说的这道题是“被除数和除数加上同一个数”,而这题“被除数和除数加上一个和自己一样大的数。
反方2:我们看出来了,24+24=24×2,8+8=8×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倍,商应该不变。
师:看来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仔细辨认,弄清它的真实面目。
一堂课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别出心裁、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延时评价”的方式,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地抒发见解,无拘无束地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没有简单的评判孰对孰错,没有轻易提示正确答案,而是巧妙地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学生在延时评价所留下的宽泛过程中进行智慧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心灵的沟通,课堂成了内涵喷薄的个性舞台和情愫飞扬的人文天地。
探索之四;需要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更需要评价的诊断功能
案例四:教学“平均数应用题”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华城小学五(1)班有22个男生,平均身高134.8厘米;有22个女生,平均身高135.2厘米。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学生尝试练习,然后集体交流。
生1:我是这样计算的(134.8×22+135.2×22) ÷(22+22),算出的结果是135厘米。
生2:老师,我发现了更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用男生平均身高和女生平均身高的和再除以2。即(134.8+135.2)÷2,算出结果也是135厘米。
师:(怔了一下)你真会开动脑筋,想出了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方法,那同学们对他的这一方法有什么想法,小组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小组进行互相交流。
生3:我们小组认为正确,因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一样……
还没等生3说完,有人插嘴:如果男生和女生人数不一样呢?
师:是啊,如果男女生人数不同会怎么样呢?
生4:我们组刚才已举了男女生人数不一样的例子,发现用一般方法和生2的方法求出的平均数不一样。
生5:我们通过举例,也赞同生4所在组的观点。
……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请大家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生2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评价具有引导、激励、诊断的功能。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认知结构;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处理好评价的引导、激励、诊断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作用发挥最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案例中,对于生2出现的(134.8+135.2)÷2这样的解题方法,如果教师一味激励不及时进行诊断与引导,很可能就误导学生:当两部分的份数不相同时,也可以用这样的“简便方法”求平均数。如果教师简单的肯定,其中确实也有合理的成份,当两部分的份数相同时,这样的算法不但可行而且确实是一种简单的方法。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就很有经验先表扬了生2的这种简便算法,接着又把对这种算法的评价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及时引导学生感悟,强化只有在两部分的份数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用两个平均数的和除以2的方法来解答。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4章B组复习题答案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10页练习答案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习题15.4答案沪科版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37页随堂练习答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书习题2.3答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05页练习答案沪科版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9页随堂练习答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30页练习答案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习题15.2答案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07页练习答案沪科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书习题1.2答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8页随堂练习答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24页随堂练习答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5章C组复习题答案沪科版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6页随堂练习答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36页练习答案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20页练习答案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33页练习答案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4章A组复习题答案沪科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书习题1.5答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书习题1.8答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书习题1.7答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书习题2.1答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22页练习答案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习题15.3答案沪科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书习题1.1答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46页练习答案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44页练习答案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09页练习答案沪科版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页随堂练习答案北师大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