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教学模式初探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培养低年级...

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教学模式初探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教学模式初探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教学模式初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意义重大。我们对“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进行了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初步构建出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大体概括为“三段六环节”。“三段”是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六环节”是结合这三个阶段将课堂学习分为六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是培养问题意识教学程序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数学与具体问题的桥梁。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实践,感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出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和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自制动画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由分实物入手,让学生在平均分得不到“整个”的时候,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提出“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的问题,并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学生情绪高涨,勇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二分之一,教师在学生的需求特别强烈时,结合学习内容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探究是积极的、主动的。

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教学程序的探究阶段。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大多数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质疑奠定基础。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会提问到善于提问,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知道“问什么”、“怎么问”,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评价。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在关键处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使学生一步一步的上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当学生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再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步保证提问的质量。具体做法:

①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师与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通过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词来揭题(板书课题),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一年为什么是十二个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比年还大的单位吗?”等等。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

②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一位教师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联系本校周五准备召开的运动会作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远?”、“两家相差多少米?”、“大生家比小华家离体育场远多少米”……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对于本节课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下研究,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课堂上呈现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了收集信息,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投入到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③深入读本,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精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例如:从观察年历卡二月份的天数发现了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后,请学生研读教材结语:“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结合教材注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引导学生提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结果有学生提问“‘通常’和‘一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说‘通常’?”“为什么公历年份是整百,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有没有更好更快的方法来判断哪一年是不是闰年呢?……”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精读教材、读透教材的欲望,又激起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科普知识介绍中。

④同中求异,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中,教师更新观念,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又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算法进行反思和质疑,促使学生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时,根据情境列出算式:28×1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结果“336”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算法:①估算;②口算;③笔算。自主探索后让学生展示出不同的竖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各种算法的异同点,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为什么竖式不同而计算的结果却一样?不同竖式计算的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哪种算法更简便、清楚?更易于理解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得以充分的体现。

⑤挑战教材,提出数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应当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

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测量准备好的树叶的周长,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进行测量,有一位学生大胆创新,把树叶对折一下,只量一半再乘2(树叶比较规范),教师及时把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以概括,渗透数学对称思想,发展了数学思考,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提出问题的同学有一种成就感,也鼓励其他学生敢于创新,思维不被书本所局限。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积极主动地探索,真正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⑥发挥教材优势,提出数学问题

教材中有许多例题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图文并茂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在场景中又蕴含着一个个的数学信息,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的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或小组合作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为什么选择这些信息,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内化信息,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利用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往往爱用粗心、马虎这类词语搪塞过去。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每个孩子的错误是不同的,出错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面对错题,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及时改正,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并在自我反思中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道题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等等,使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理解问题中的潜在数学特征,能识别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与其他学科中蕴涵的数学关系,并把它们提炼出来,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观察身边的物和事,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冲突,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要适时引导。

(3)拓展应用,引进札记

这一环节是培养问题延伸阶段,是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把课堂时空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校园,走入社会。

应用拓展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我们常说的巩固练习,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与生活紧密联系。例如:结合平均数的知识,让学生判断下列说法哪些不合理,为什么?①身高145 cm的小明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池塘游泳,不会有危险。②小力8步走了520cm,平均每步走65cm。③一班和二班足球比赛,结果是4比0,这场比赛平均每班进了2个球。④电梯里有8人,他们体重和是430kg ,平均每人的体重大约是54kg。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而且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第二个层面:①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延伸到课外去实践,让学生学会做数学。②低段的学生,利用写数学日记的方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③关注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教学中往往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不断探索的激情。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后,有位学生提出,“新版人民币 干什么用的?”教师针对这个自己也没有想过的问题,就鼓励学生放学后到银行咨询或从网上查找资料,点燃全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第二天召开小型座谈会,学生把调查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互相交流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社会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又如三年级一位学生写的数学日记:

我眼中的平移和旋转

今天我是值日生。早上六点钟,我睁开惺忪的眼睛(平移),拉开窗帘(平移),伸个懒腰(平移),打开衣橱门(旋转),拿出衣服(平移)穿好,打开卫生间的门(旋转),拧开水龙头(旋转),洗漱完毕来到厨房,看见妈妈正在为我打面汤(旋转),吃完早餐,爸爸骑着电动车(旋转)送我上学。

到了学校,我打开锁(旋转),推开教室的门(旋转)走进到教室里。首先,我推开窗户(平移),打开电灯开关(旋转),先扫地(平移),然后又把地拖了一遍(平移),把课桌摆整齐(平移),这样,同学们就会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了。

课间活动时同学们可兴奋了,有的拍皮球(平移),有的踢毽子(平移),有的跳绳(旋转),还有的围在一起拉动“战斗陀螺”的发条(平移),发射——“啊!转了!转了!……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呀!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见!

总之,通过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遇到问题总要“问”出个所以然来,“探”出个所以然来,常常是课堂上据理力争,使对的有道理,错的有原因.并且通过“说”过程,学生的思维有形、有据、有序,提问能力、解题能力有很大提高,培养了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定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撰写出较高质量的论文。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所撰写的论文分别或省、市一、二等奖;所做的课题研究课分别获省、市二等奖。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