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如何在数学...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教师只有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学习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课题研究。下面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1、明确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发展数学思维,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疑,最终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从而创新。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成就事业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得出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所具有的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教师转变角色,依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一些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同时,教师也应明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不是代替教师的提问,教师的提问应起到加深探索、画龙点睛的作用。

2、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提问意识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讥笑,或是不知从何而问,久而久之,在课堂上不乐于、不敢于提问。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呢?教学中,创设师生间平等、轻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认为都懂了,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尝试解答。

3、教给方法,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学生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问题的实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或是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机械,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厌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

①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如一位老师教学“认识角”一课时,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出课题后,面带微笑亲切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呀?学生思考片刻后说:“角是什么样的?”、“角有名称吗?”、“角有大小吗?”、“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实物的角、抽象出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

②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一位教师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联系本校周五准备召开的运动会作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远?”、“两家相差多少米?”、“大生家比小华家离体育场远多少米”……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而且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亲自动手操作,亲身去体验、感知,从中发现新知识,学起来兴趣更大,更加积极主动、善于动脑,对学习新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③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应当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

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测量准备好的树叶的周长,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进行测量,老师发现有一位学生眼盯着树叶不测量,就问:“你为什么不测量?”,这位学生说“我想把树叶对折一下,只量一半再乘2不知道行不行?”(树叶比较规范)师说:你大胆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一句话,多数学生用这种方法把树叶对折后又一次进行测量,并通过比较两次测量的数据得出了同一结果。教师及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以概括,渗透数学对称思想,发展了数学思考,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提出问题的同学有一种成就感,也鼓励其他学生敢于创新,思维不被书本所局限。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积极主动地探索,真正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④强化问题意识,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变通性、深刻性。发散练习(开放性练习)往往是一节课的高潮,也是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具体体现。例题教学后,适当进行发散性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掌握规律、方法,还可以促进知识结构化,加强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提问步入更深的层面。

如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时,教师设计:

动物种类

松鼠

熊猫

大象

孔雀

只数(只)

24

8

4

12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进行选择,提出相关的“倍”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关“倍”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提出加、减法一步、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学生用现有知识不能解决,但培养了学生收集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⑤积极主动思考,培养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表扬他善于思考,赞扬他质疑问难的精神;对于想不出正确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从网上查找资料,从社会中学习。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后,有位学生提出,新版人民币 干什么用的?教师针对这个自己也没有想过的问题,就鼓励学生放学后到银行咨询或从网上查找资料,点燃全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第二天召开小型座谈会,学生把调查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互相交流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社会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总之,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会促进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拓展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