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建构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让学生在问...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建构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建构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建构[内容提要]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因此,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就要注意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思考与探索,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它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要经过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的过程。因此,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设立一系列有难度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它们产生强烈的释疑愿望。在特定的情境中,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一)、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在生活中感知

数学教学,教师要创设“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使他们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呢?如果做成长方形、正方形会怎么样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采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起学生强烈的释疑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目的。

(二)、创新游戏的问题情境,在游戏中感悟

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儿童参与的动机。将教学环节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例如,“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设计了猜一猜的的游戏活动。在讲桌上放了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教具,请男生闭眼。然后,教师同时翻动两个物体,再让男生睁眼,请他们猜猜有什么变化?结果男生们一致认为长方体动了,正方体没动。这时,教师让女生说出变化情况。此时教师提出来一个令大家深思的问题:“为什么男生看到长方体动了,而正方体没动呢?”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立刻开始了讨论,用他们自己的理解感悟到长方体、正方体的区别。我想,这个游戏情境会让学生铭记终生。

(三)、创设辩论的问题情境,在讨论中建构

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辩论的情形下往往能最大限度的启动数学思维,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背景。辩论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思维更加深刻。

我县实验小学张老师执教的《统计初步知识》一课,就是以问题为主旋律,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去展开辩论。在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新知、体验成功。

首先,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设计让学生尝试独立制图。在尝试中,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老师,图上只有8个格,不能表示跑步的14人。

教师:你们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又把问题抛给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在图的上面接着画6个格。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方法吗?

学生:你这种方法我不同意,要是20人、50人怎么办?你还打算接纸吗?

学生:跑步的一列8个格,再加上旁边一列的6个格就够用了。

学生:我不同意。旁边的列是用来间隔的,不能用。

教师:看来,他们的方法不可行,我们还得继续想一个大家认为都可行的方法。

学生:我有好办法啦!用一个格表示2个人,问题就解决了。

对于学生的各种想法,教师不充当裁判,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对这种方法的合理性进行辩论。从而找到创新的方法。即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

学生:老师,跳绳的有5人,在左侧数中找不到5,怎样涂色表示?

教师:你能尝试着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能。

教师:说说你是怎样涂色表示5人的?

学生:半个格代表1人,在4——6之间涂半格。

学生展示自己的画法。

对于半个格的画法,学生们举棋不定,而教师并不急于统一大家的认识,而是让学生通过争论统一思想,一致认为应该是从下往上画半个格。

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到,辩论的问题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而且使思维水平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共同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问题得到解决,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

(四)创设探索的问题情境,在探索中建构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逐层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到问题带给他们的快乐。

如,教学“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时,教师设计了探索的问题情境。教师先出示四件家具及价钱:电视柜3812元、沙发980元、组合柜2200元、床3608元。

教师:(1)比较电视柜与沙发的价格哪个比较贵?(也就是3812与980相比较)

学生:3812比1000多,980还不到1000,所以3812 ﹥980。学生:3812是四位数,980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所以3812﹥980。

教师:(2)比较3812与2200的大小。这两个数都是几位数?用第一层的比较方法行吗?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们展开了激烈地讨论)

学生:两个四位数相比较,先看它们的千位,千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反之就小。所以2200﹤3812。

教师:(3)如果要比较3812和3608的大小,用刚才比较千位的方法还行吗?

(学生们在探索学习中又面临新问题的挑战)。

学生:千位相同看百位,百位相同看十位一直这样比下去,直到分出胜负。

多么稚嫩而又形象的语言!多么准确的概括!反映出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正因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才使学生领略到了认知的冲突性与挑战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他们始终沉浸思考、探索的快乐中。

(五)、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在交流中受到启迪

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探索与交流提供了大量可以选择的信息,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完有余数除法之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4个杯子,每个杯子8元,妈妈有50元。买4只茶杯,她的钱够吗?

学生们经过思考,很快想出了以下方法。

方法一:8+8+8+8=32 32<50,所以她的钱够。

方法二:50-8-8-8-8=16 还剩下16元。

方法三:4×8=32 32<50。

方法四:50÷8=6……2 妈妈能买6只茶杯,还剩下2元钱。

方法五:假如每只茶杯10元,买4只茶杯40元,还剩下10元钱。

教师创设的开放性问题情境,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交流中,他们得到相互启发,丰富了自己的认识。

综上所述,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要有难度,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要注意时机,问题情境设置的时间表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之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为课堂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