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渗透思想——建立学生的估算意识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注重过程,渗透思想——...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渗透思想——建立学生的估算意识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注重过程,渗透思想——建立学生的估算意识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注重过程,渗透思想——建立学生的估算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在进行加减法计算时往往错误率较高。在计算前能进行准确的估算,对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加强估算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结合课堂教学,联系实际,建立估算意识

数学教学源于生活,把“身边数学”引入课堂,会从思想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体现在教学内容开放,没有受教材的约束,大胆地进行了处理,使例题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用估算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扩大认知范围。

在教学《加法估算》时,我挑选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例题作为课堂新授内容。让学生在刚接触估算时,就了解生活中所需要估算的地方有很多。从生活实例直观描述引入概念,根据课例,联系生活实际,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估算的方法和表示法。在例题的设计中,让学生当老师的小助手,帮老师挑选各式各样的小礼物,在求出不同的选择需要几百元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中进行估算的简便之处,初步建立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在随后的教学中,也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逐步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和知晓进行估算的必要性。

这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从贴近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看到了估算的作用。

二、形成学生数感,不断训练,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教学不但要追求计算结果的准确,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估算的思考过程和方法,并从中体会估算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要重视估算教学,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让学生形成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其次,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如在二年级学习“乘法”后,我注意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练习:先估算得数是几百多,再算一算,并让学生当小老师,用估算的方法检查同桌的作业。

同时,我还注意做到,让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不但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上。如在教学了“进位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二年级有26名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二年级的2倍多一些、3倍少一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最多是多少人?最少是多少人?”我要求学生先进行估算,求出四年级参加人数的范围,在二年级人数的2倍和3倍之间,再进行精确计算最多多少人,最少多少人。通过估算后,大部分学生对于这题较为开放性的问题能够独立、正确的完成。

再如,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电影院观看儿童剧。在学生听的到这个消息而欢呼雀跃的时候,我随即问道,“我们二年级一共拿到了250张电影票,如果二年级的小朋友都去看电影,电影票够不够?”“够”“不够”个别学生叫嚷道,“要知道电影票倒底够不够,首先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一问题一提出,立即制止了学生的胡乱猜想,开始积极地思考起来。“我们学校二年级一共有5个班级,每个班级的人数分别是48、51、48、50、48人。我们把每个班的人数看作50人,50×5=250(人),只有二班的人数比50大1,四班的人数正好的50人,其余三个班级的人数都比50少,所以250张票是够的。”学生通过讨论后,一致得出了结论。“既然电影票够的,那我们就开开心心地去看电影吧。”

给学生创设更多探索与交流的空间。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根据已有知识,相互渗透,形成估算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数学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众多的数据中,以敏锐的观察力,迅速地做出选择和判断,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从而有交待增强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奥数“工程问题”后,我出示这样一题:“一件工作,甲独做4小时完成,乙独做5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完成?”

我让学生思考:两人合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的时间大致应该是多少?学生根据经验应该知道,两人合作要用的时间一定比一人独做要少一些,也就是说,甲乙合做完成这项工程要用的时间应该比4小时少,如果有学生算出:4+5=9(时),说明一定是错误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错的。

在培养学生进行估算时,我注意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并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综上所述,我认为,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笔算、估算都是计算方法,如果在解决问题中能有机结合,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和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并应该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背景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