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好基层教研员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如何当好基层教研员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如何当好基层教研员

如何当好基层教研员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如何当好基层教研员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如何当好基层教研员“新课改”引动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又必然会引动着县乡教研员角色与工作行为的转变。这就要求基层教研员在对自身工作进行重新定位的同时,应主动从工作数量到质量的结合上做到“六勤”。

要做到“眼勤”

“眼勤”,就是教研员要多读书、多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教研员就是一个区域内某个学科的“教头”。教研员凭什么去当“教头”?当然不能只凭学历、经历、经验、热情或关系,只有凭真才实学。教研员的真才实学从何而来?自然是从学习和实践中来。

教研员的学习,不在形式,重在效果。有效果的学习,一般是那种结合本职工作、带着具体问题、以研究的态度去进行的学习,尤其是那种采取“直接法”进行的学习。比如,在上公开课前、课题研讨前、学术讲座前、论文写作前的准备性学习;在教改实验中的研究性学习;在经验总结后的反思性学习等,常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

教研员的学习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要读好各种有字之书。比如,应有系统或有选择地学好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各种来自报刊和网上的相关教研文章、本学科的课标和教科书、现代教育技术等。二是要善于读好实践这本无字之书。比如,通过各种教研工作会议或网络,去观察了解同行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的改革动态,多关注各个学科及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变化。一个教研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与实际工作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后发优势。

要做到“耳勤”

“耳勤”,就是教研员要多听课,多听别人言谈。善于听课或听别人言谈的教研员,很多工作智慧和灵感,往往得来全不费工夫。

比如听课,教研员不仅要多听,而且要会听。一般听课有五种类型:研究性听课、指导性听课、检查性听课、总结性听课、观摩性听课。听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研究性听课,就要注重去发现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态度有何不同;不同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认知投入、行为投入、思维投入和情感投入有何不同。

教研员在听课时,不能居高临下以一种领导者或检查者的身份出现,不能有一种专找教师差错的心态,如果教师知道教研员听课是为了找他们的“碴儿”,他们就有可能投其所好给教研员上“假课”。

要做到“脑勤”

“脑勤”,就是教研员要多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研员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是其工作更具思考性、研究性。这就要求教研员在工作上要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善于将各种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变成自己的工作行为。

教研员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比如,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怎样引导教师确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以帮助他们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怎样”的问题。又比如,如何指导教师进行实效性教学和实用性教研?如何引导教研活动服务“新课改”和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现实?如何发挥教研员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教研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切入,要在“前思”、“中思”和“反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把自己的脑袋长在别人的肩膀上,更不能人云亦云不带脑袋去工作。

四、要做到“腿勤”

“腿勤”,就是教研员要多走出去,不能只呆在办公室里,搞些价值不大的“书斋教研”、“电话教研”、“报表教研”和“想象教研”。

教研员一是要多往“下”走。多到那些教学、教研工作一直搞得比较好的学校去,多到那些教学、教研工作上得较快的学校去,多到那些教学、教研工作上不去的学校去,多到那些师生意见比较大、问题比较多的学校去。二是要多往“上”走。比如,多到上级教育行政、教育科研部门去。三是要多往“外”走。比如,到一些教学教研工作搞得比较好的兄弟单位去学习,到外面参加一些教研工作会议等。

教研员不管往哪里走,都应带着想法而去,带着办法而回。比如,去学校一定要多接触教师和学生,一定要以学习和帮助师生成长的心态,平和地与师生多谈心、多聊天,看看师生在教与学中有哪些新问题、新建议,对那些带普遍性的问题,一定要认真解剖,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解决;对一些成功的教学、教研经验,要及时进行总结和推广。再比如,往“上”走,应注意摸清上面在教学、教研工作上,有何新要求、新精神。往“外”走,应注意看看别人在教学、教研工作上,有何新招数、新变化,以取人之长、补已所短。

要做到“口勤”

“口勤”,就是教研员要常开口、开好口。应该说,一个称职的教研员说的话,在一定区域和某个学科内的教师心目中,是有分量和引领作用的。这就要求教研员在该说话时,要说话,要会说话。

目前,在一些县乡教研员身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不太说话。比如,有的教研员听了教师的课,不跟教师交换意见或基本上不跟教师交换意见,搞得授课教师十分茫然;还有的教研员,在组织全县或全乡教研活动时,除了讲几句类似会议主持人说的话外,很少在教研会上表明自己的观点,给人一种像行政长官或领导说的话,不像开教研会的感觉。二是乱说话。比如,有的教研员下基层爱夸夸其谈,尤其是听课,常常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凭着自己那几条经久耐用的“标准”,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信口开河甚至离题发挥去评课,不与教师交流,不管教师是否接受,硬把自己的观点强塞给人家。

说话是一门艺术。教研员要通过定期为教师上教改研究课、搞学术讲座、和师生聊天等形式,去锤炼好自己的“口功”,尤其是每听完一节课,一定要以一种尊重教师的心态,平等地和教师交换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决不能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动不动就对教师一节课下个好、中、差结论,或把一节课简单地分成几条优点几条缺点。在评课中,教研员不能自己说了算,应让教师有机会发表意见。

要做到“手勤”

“手勤”,就是教研员要多动笔去写点东西。目前在县乡教研员中,有写作爱好、习惯的人不多,能发表一些文章或能写出一份质量较高的经验总结、调研报告的人就更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可能有不少教研员会说,我们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写。其实,这不是理由。作为教研员要懂得:写作不仅是自己的一项基本功,更是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写作时间完全挤得出来。一些优秀教研员的成功经验表明:善于“以写促学”、“以写促思”、“以写促研”,往往是教研员快速成长的奥秘所在。

巴金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教研员应多注重自己的学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多拿起笔来写自己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多在自己有感而发和有感而写之时,以教育故事、教学后记、反思日记、教研随笔等方式去动笔,这样天长日久,就能成为一名有教研理念、教研能力、教研成果的教研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